董狐的直笔的故事_董狐直笔文言文翻译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18 0
  1. 刘颂字子雅文言文答案

董的文言文翻译

1.董字在文言文中有几个的解释和例子董dǒng

动词义:

董狐的直笔的故事_董狐直笔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形声字。从艹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统率。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等。

4、主持;主管。如:董成(主持和谈)。

5、正;守正

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义:

1、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2.关于“董遇字季直”的文言文译文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是这篇吗

3.文言文翻译董氏将娶于范氏题目《董叔欲为系援》

原文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董叔想要娶于范氏,叔向说;"范氏富有,为和要和她成亲呢,董叔说想攀附她.过了几天,董祁(于范氏)对范献子抱怨说董叔不尊敬她,献子就把董叔抓起来绑在了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的时候,董叔对叔向说:"你可以为我求情吗?叔向说:你想攀付的愿望达成了.还请求什么呢?

题目

第(1)小题“范氏富,盍已乎?”

翻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

事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

”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

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

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

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

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本义是拘捕

、捉拿。语文课本中有:“被执至南”(《梅花岭记》)。在该句中可以译做“

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

”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

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

4.中考必备文言文(送董邵楠序)翻译送董邵南序[唐]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5.文言文《董孤直笔》翻译拼音dǒnghúzhíbǐ同义词无反义词无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历史事实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O咏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另参见文明部·文具“董狐笔”、人物部·官吏“董狐”。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6.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三国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7.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8.求文言文翻译董用和在京师时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用和生子,亲友致贺礼,定日会客,先已发书。至日,宰牲陈设已毕,忽闻于公丧母,举哀于家。用和曰:「于公有丧,而吾家燕客,非人情也。」遂辍饮具,令人遍告诸客,请易他日。人甚异焉。用和一日与同官叶某退朝,并辔徐行。暑日方中,用和行愈缓,叶不能堪,曰:「君何不策马?」用和曰:「子以热乎?」叶曰:「然。」用和曰:「我与子热,马独不热耶?」终不加鞭。其性度如此。

(简译)

董使用和在京师时。他的住所与侍郎于谦相对。用和家生孩子,亲戚朋友送贺礼,定好日子会见客人,先已发的书信。到了这一天,宰牲摆酒陈设完毕,忽然听到于侍郎母亲去世,哀悼在家。用和说:“在你家有丧,而我们家宴客,不是人情道理的事情啊。于是停止摆宴,撤掉餐具,使人遍告各客,请换一天。人很惊异。用和有一天和同官叶某某退朝,并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徐行。酷暑天方中,用和行进越缓慢,叶不能忍受,说:“你为什么不骑马?他用和说:“你热吗?“叶说:“然也。他对用和说:“我与你热,马却不热吗结果还是不骑马坚持步行。其性度如此。

刘颂字子雅文言文答案

1. 求文言文翻译 董用和在京师时

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用和生子,亲友致贺礼,定日会客,先已发书。至日,宰牲陈设已毕,忽闻于公丧母,举哀于家。用和曰:「于公有丧,而吾家燕客,非人情也。」遂辍饮具,令人遍告诸客,请易他日。人甚异焉。用和一日与同官叶某退朝,并辔徐行。暑日方中,用和行愈缓,叶不能堪,曰:「君何不策马?」用和曰:「子以热乎?」叶曰:「然。」用和曰:「我与子热,马独不热耶?」终不加鞭。其性度如此。

(简译)

董使用和在京师时。他的住所与侍郎于谦相对。用和家生孩子,亲戚朋友送贺礼,定好日子会见客人,先已发的书信。到了这一天,宰牲摆酒陈设完毕,忽然听到于侍郎母亲去世,哀悼在家。用和说:“在你家有丧,而我们家宴客,不是人情道理的事情啊。于是停止摆宴,撤掉餐具,使人遍告各客,请换一天。人很惊异。 用和有一天和同官叶某某退朝,并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徐行。酷暑天方中,用和行进越缓慢,叶不能忍受,说:“你为什么不骑马?他用和说:“你热吗?“叶说:“然也。他对用和说:“我与你热,马却不热吗结果还是不骑马坚持步行。其性度如此。

2. 董字在文言文中有几个的解释和例子

董dǒng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艹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统率。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等。

4、主持;主管。如:董成(主持和谈)。

5、正;守正。

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义:

1、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纵横“和“需索无算“都是对“其下”的陈述,中间停顿,排除D;“其徒积忿”为完整主谓宾结构,前后停顿,排除AB;译文为:其下属横行无忌,无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无法应付.董文用把这帮人召到幕府来,当面用国法来教育他们.这些人恼怒,去向诸王只必铁木儿说董文用的坏话.(2)A“在文中应指前者”错误, 在文中应指后者.(3)C “以法绳之”错.原文是“面折以法”,意思是“当面用国法来批评教育他们”.(4)①“非”,若非;“殆”,完全;“事”,侍奉.译文为:若非郎中,我还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这样的忠心侍奉朝廷,请勿懈怠.②“会”,正逢;“日夜不绝于道”,状语后置,在路上日夜不息;“输挽”,运送物资.译文为:正逢刚刚占领江南,图册文书、金玉、财帛的运输,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卫和运送物资,每天就要役使数千人.答案:(1)C(2)A(3)C(4)①若非郎中,我还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这样的忠心侍奉朝廷,请勿懈怠.②正逢刚刚占领江南,图册文书、金玉、财帛的运输,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卫和运送物资,每天就要役使数千人.参考译文:董文用,字彦材,董俊之第三子.世祖为王侯时,命董文用主管文书,在世祖帐中讲说,常得称许.世祖即位,建立年号中统.阿术奉诏伐宋,召董文用做他的属官,董文用推辞说:“新制规定,统兵的诸侯,其子弟不能再担任军中职务.现在我的兄长董文炳以经略使的官职统领重兵镇守山东,我不应当随你出行.” 阿术说:“你是皇上即位前的旧臣,不能引用这个规定作为理由.”董文用只好称病谢绝,没有随军出行.至元元年,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当时诸王只必铁木儿坐镇西部,其下属横行无忌,无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无法应付.董文用把这帮人召到幕府来,当面用国法来教育他们.这些人恼怒,去向诸王只必铁木儿说董文用的坏话.王怒,召来董文用,派左右人来质问他,董文用说:“我是天子任命的官员,不是你们有资格质问的.”王即遣其老师来讯问董文用.董文用对他说:“我是***,生死置之度外.但遗憾的是,王本是个仁慈宽厚的人,且以皇室贵戚来坐镇远方,但其下人毒害百姓,欺凌官府,损害王的威名,对王来说也不体面.”接着历数王的下属做的数十件不法的事.这位老师惊讶起身,回去禀告于王,王即召董文用来表示道歉:“若非郎中,我还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这样的忠心侍奉朝廷,请勿懈怠.”从此以后,谗言再不起作用了,行省的事也好办了.正逢刚刚占领江南,图册文书、金玉、财帛的运输,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卫和运送物资,每天就要役使数千人.董文用担忧这件事,说:“我的百姓疲敝啊,而且这又妨碍了耕作,这大概是不行的啊.”于是对主管转运的官员说:“州县的吏卒,足够备用了,不必再烦扰我的百姓.”主管官员说:“你说的确实是这样,万一有不虞之罪,那由谁来承担呢?”董文用马上就手书了官职姓名来担保这件事.老百姓得以按农时耕种,而朝廷运输之事也没有受到影响.至元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因董文用是旧臣,欲使他为皇孙讲经,把这事上奏皇帝,以皇帝的命令让他做这件事.董文用每讲说经书中主旨时,必以朝廷先例和典制,作为比喻来反复开导,皇孙对他也十分尊敬.这年,世祖去世,成宗将在上都继位.成宗做太子时,正月初一接受道贺,在众人中看见董文用,就把他召到跟前,说:“我以前与皇上见面,皇上很是称赞你的贤能.”就亲自取酒给他喝.到成宗继位后,董文用受到的眷爱和赏赐更加丰厚.大德元年,董文用上奏章请求退休,六月的戊寅日,因病去世,时年七十四岁,谥号忠穆.。

4. 文言文 译文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5. 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

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 三国 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6. 文言文《董孤直笔》翻译

拼 音 dǒng hú zhí bǐ 同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出 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用 法 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历史事实 故 事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 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O咏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另参见文明部·文具“董狐笔”、人物部·官吏“董狐”。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7. 《董叔欲为系援》文言文翻译

楼上的翻译不对,试译如下:

原文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释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译文

董叔将要娶范家的女儿为妻,叔向说:“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董叔:“想要(作为)绳梯攀援(上去)。”后来有一天,董祁向于范献子倾诉(有抱怨的意思)说:“(董叔)不尊敬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那里,(董叔对叔向)说:“您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想要一条向上爬的绳子,(你现在)已经得到那绳子了;(你)想要(借着绳子)攀爬上去,(你现在也)已经攀爬上去了。(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12.B 13.D 14.B 15.(1)刘颂上表请求救济,不等朝廷答复就实行赈灾措施,因此被除去官职。

(2)贾、郭两家把持朝政,做官的想迅速得到升迁,这一制度最终没有施行。(3)削减秦国(的土地)来使晋国获利,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服阕,除淮南相”的“除”根据“服阕”等可判断译为“授官”。句意为“不久,刘颂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丧期满后,刘颂任淮南相。”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B“服阕,除淮南相”的“除”根据“服阕”等可判断译为“授官”。

句意为“不久,刘颂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满后,刘颂任淮南相。”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年代“元康初”,人名词,比如“淮南王”“杨骏”“三公尚书”,时间名词,“其夜”,连词“又”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元康初年,刘颂跟随淮南王司马允到朝廷。

正遇上诛杀杨骏,刘颂驻兵守卫宫殿,当天夜里,皇帝下诏任命刘颂为三公尚书。(刘颂)又上书议论律令方面的事情,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年代“元康初”,人名词,比如“淮南王”“杨骏”“三公尚书”,时间名词,“其夜”,连词“又”等内容即可断开。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根据第二节“累迁中书侍郎。

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

可知,转任黄门郎受重用不是因奉命出使蜀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根据第二节“累迁中书侍郎。

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

可知,转任黄门郎受重用不是因奉命出使蜀地。 15.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人名“颂”保留,表——上表,报——回复,由是——因为这,除——除去。

(2)速——升迁(古今异义词),竟——最终。(3)阙——使……削减,唯——希望,图——考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2.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这篇原文带翻译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刘家世代为名门望族。

刘颂年少时就能明辨事理,被当时的人称颂。推举他为孝廉、秀才,他都不去任职。

文帝任命他为相府属官,奉命出使蜀地。当时蜀地刚刚平定,百姓饥饿,土地荒芜,刘颂上表请求救济,不等朝廷答复就实行赈灾措施,因此被除去官职。

晋武帝即位,任命刘颂为尚书三公郎,(让他)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刘颂逐渐升任中书侍郎。

咸宁年间,皇帝下诏令让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视荆、扬地区,因为奉行使命合乎圣意,刘颂转任黄门郎。当时尚书令史扈寅无罪入狱,皇帝下诏让刘颂核查,刘颂据理争论说扈寅无罪。

扈寅于是得以免罪,当时的人把刘颂与张释之并论。刘颂在职六年,号称公平。

恰逢晋灭了吴国将领们竞相争功,朝廷派遣刘颂核查此事。皇帝认为刘颂执法不公,将其降为京兆太守,刘颂还没上任,又转任河内。

刘颂临出发前,上奏利国的事情,多被***纳。各郡界内多由公家设置水碓堵塞水流,反而成为灾害,刘颂上表请求拆毁这些水碓,百姓因此获得了便利。

不久刘颂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满后,刘颂任淮南相。

在任期间为人严肃,很有政绩。过去修筑芍陂,一年动用数万人。

豪强乘机侵吞兼并土地,孤弱贫困的人失去了田地,刘颂让老幼一齐努力,按照功劳分地,百姓都歌颂他平正仁惠。 元康初年,刘颂跟随淮南王司马允到朝廷。

正遇上诛杀杨骏,刘颂驻兵守卫宫殿。当天夜里,皇帝下诏任命刘颂为三公尚书。

刘颂又上书议论律令方面的事情,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不久以后,刘颂转任吏部尚书,他设立考核官员的九班制度,想使百官任职很少改任,以便考查他们是否有能力,明确对他们的赏罚。

当时贾、郭两家把持朝政,做官的想迅速得到升迁,这一制度最终没有施行。 等到赵王司马伦了张华,刘颂哭得很悲痛。

他听说张华的儿子逃脱了,高兴地说:“茂先,你还有后啊!”司马伦的党羽张林听说了此事,大怒,但惧怕刘颂会主持正义因而不能暗害张华的儿子。孙秀等人推崇司马伦的功绩,奏请给他加九锡,百官不敢提出异议。

唯有刘颂说:“过去汉帝给魏武帝(曹操)加九锡,魏帝给晋太祖(司马昭)加九锡,都是当时的特殊运用,不能当通例推行。给赵王加九锡的建议,请不要施行。”

于是任命刘颂为光禄大夫,让别人从他门前过都必须下马。不久刘颂病逝,皇帝派人去吊唁祭祀,赐给他二十万钱、一套朝服,赠谥号为贞。

当初,刘颂把女儿嫁给临淮人陈矫。陈矫本是刘家的后代,与刘颂是近亲,由他姑姑家收养,改姓陈。

保守正直的本家友人规劝刘颂,刘颂说:“舜以后姚、虞、陈、田等姓本是同宗?而世世通婚,礼法与刑律都不禁止。现在我家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通婚是可以的。”

史臣说,子雅年轻时就在朝做官,竭尽忠诚努力为国。到元康年间,乱臣贼子把持朝政,朝廷上下震惊恐惧。

刘颂在这时,仍忠直不屈,痛哭张公之无罪,拒绝给赵王加九锡,即使古代的耿直名臣,谁又能做到如此?。

3. 《梁书 江革传》阅读答案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

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1.(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2.不完全相同。

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4.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 文言文答案

周书列传第三十八柳虬传原文柳虬字仲蟠,司会庆之兄也。

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

遍授〔受〕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雅好属文。孝昌中,扬州刺史李宪举虬秀才,兖州刺史冯隽引虬为府主薄。

既而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义为扬州。治中,加镇远将军,非其好也,遂弃官还洛阳。

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洛阳。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极,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都督府属,并掌文翰。

时人为之语曰:“北府裴诹,南省柳虬。”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

季海尝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四年,入朝,太祖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

太祖许焉。久之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

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

因使见太祖,被留为丞相府记室。追论归朝功,封美阳县男,邑二百户。

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监诫也。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风声。故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

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而汉魏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

且著述之人,密书其事,纵能直笔,人莫之知。何止物生横议,亦自异端互起。

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有求米之论。着汉魏者,非一氏;造晋史者,至数家。

后代纷纭,莫知准的。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

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诸史官记事者,请皆当朝显言其状,然后付之史阁。

庶令是非明着,得失无隐。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

敢以愚管,轻冒上闻。乞以瞽言,访之众议。

事遂施行。十四年,除秘书丞。

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

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虬又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为文质论。

文多不载。魏废帝初,迁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疏食,未尝改操。人或讥之。

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

魏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赠兖州刺史。

谥曰孝。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子鸿渐嗣。译文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

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虬不加修饰。

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虬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虬为府主簿。

不久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为扬州刺史,以柳虬为扬州治中,加镇远将军,他不喜欢,于是弃官回归洛阳。此时天下,归耕于阳城,想终老于此。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当时洛阳荒废,没有什么人才,惟有柳虬在阳城,裴詉在颖川。

独孤信等将他们征召来,任柳虬为行台郎中,裴谶为都督府属,都典掌文书。当时人说:“北府裴诹,南省柳虬。”

当时军务繁多,柳虬勤勉处理,有时通宵不睡。元季海曾经说:“柳郎中判定的事务,我不必再看。”

四年,入朝,太祖将授予官职,柳虬以母亲老迈而推辞,请求回去侍候医药。太祖批准他。

很长时间之后任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独孤信镇守陇右,任秦州刺史,因而委任柳虬为二府司马。

虽然是最高的僚吏,但不管府中之事,只在独孤信身边参加议论而已。因为出使而见到太祖,被留下任为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附朝廷的功劳,封为美阳县男,食邑二百产。柳虬认为史官秘密书写善恶,起不到惩劝作用。

于是上疏称:古时人君设立史官,不仅仅是记事而已,也是用来作为鉴戒。行为举止由左史记录,言论由右史记录,表扬善行批评恶行,以树立风声。

所以南史抗节,书表崔杼的罪行;董狐书法,载明赵盾之愆。由此得知直笔书史,由来已久。

但是汉魏以来,却秘密记注,只是后世得知,却对当世无用,不是所谓赞扬其美,匡救其恶。而且著述之人,秘密撰述其事,就是可以直笔,别人也不知道。

何止人们恣意议论,也自起异端。因此有人说班固受金,陈寿求米。

著作汉魏历史的,不是一家;著作晋代历史的,也有数家。后代纷纭,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陛下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考察古事,勤劳政务。可以广开进谏之路,接受忠直之言。

各史官记事,都是当朝明言其实情,然后交给史阁。这样才使是非一目了然,得失无隐。

使闻知善言善行者日修养,有过失者心中惧怕。大胆以浅陋的见解,轻率地冲犯,向皇上呈报。

请求将此不明事理之言,咨询众议。此事便依柳虬建议施行。

十四年,委任为秘书丞。秘书虽然管辖着作,但是不参与撰写史事,而从柳虬任此职,开始监掌撰写史事。

十六年,迁任中书侍郎,撰修起居注,依然兼管秘书丞事务。当时人讨论文章体裁,有古今文体不同的意见。

柳虬认为时代有古今之别,文章没有古今之分,因此著文《文质论》。文章太长而不载。

魏废帝初年,迁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D小题1:C小题1:D小题1:(1) 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2) 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小题1:直:价钱。

小题1:②是说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停止工作。④是说辛弃疾治军的结果。

⑥是说辛弃疾词作的风格。小题1:“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小题1:(1)得分点:“责”“期”“坐”“制”各1分,句意1分。(2)得分点:“榜”“衢”“闭”“配” 各1分,句意1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冯异用黄金求谒太后.干:求谒.(2)D ①指的是他回避亲嫌;②指的是他为人正直,喜欢据理力争;④不是他所做的事情.(3)B “奏请皇上留下张府君留在凤翔”,是皇上下诏叫张保雍去凤翔,而寇莱公上奏请求将其留下.(4)①比:等到;载:用船装;以为:把…作为;故:惯例,旧例.句子翻译为:却把所买的碳实际还留在百姓家不放在官仓,等到要运走时,就直接去取来装船,把它当作惯例.②甚:超过;曲折:是非对错;虑:审讯;明:查明.句子翻译为: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明他们被诬蔑.答案:(1)D 干:求谒.(2)D(3)B(4)①却把所买的碳实际还留在百姓家不放在官仓,等到要运走时,就直接去取来装船,把它当作惯例.②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明他们被诬蔑.参考译文: 府君名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奏了他的事迹,做了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做了三泉县知县,因为旧例,可以穿五品服到达.到了以后感叹说:“我常常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可以试试了.”三泉县因为他的治理得力而闻名. 丞相李迪镇守永兴,结交府君自我称赞,于是在他的军府里做通判.李公离开后,寇莱公代替了他.皇上下诏叫张府君到凤翔,莱公向来了解他的贤能,于是上奏请求留下他.事有利害,没有不争辩的,听从他的意见才停止.皇上下诏表扬了他,升为殿中丞.钱惟演、李士衡推荐他荐辅佐益州州政,避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没有接受.担任太常博士,不久替换到了晋州.当今皇上即位的时候,他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知汉州.一日夜间四个士兵到衙门举报禁兵两营叛变.佐吏害怕,成批地进入衙门,府君慢慢地出来,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到天亮时审问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四卒与军队中的人合谋,于是把他们和同谋的九个人遂及同谋者九人杀死后弃尸于市口.于是上奏说蜀地守边士兵长久在一起,往往会叛变.可以通过使臣来这里代替他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提升为都官,回朝,庄献太后当面表扬了他.冯异用黄金求谒太后,得到监管鄂州税收的事情,知州欧阳颖侍奉他非常恭敬.武昌置场中买民炭,常常管理先写入文书作为凭证,却把所买的碳留在民家不妨在官仓,等到要运走时,就直接去取来装船,成为惯例.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府君从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到鄂州,为他们伸雪冤屈,鞭笞了几个看守的官吏罢了.同时,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反抗检查,按照法律有二十人应当判处***,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到他们被诬蔑,二十人得以不判处***,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汉阳以长江为城,洪水到了堤就被毁,每年都调柴禾石头,征发百姓修理,民工四千人,两县因为这个穷困不堪,府君亲自看护修理,省一半工费,堤修好一直后到今天一直完好.升为祠部郎中,满一年,调为两浙转运使,巡行到婺,找到婺地守官的罪证,留下来审查他.没有完成就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