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与无为作文_为与无为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19 0
  1. 佛教讲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2. 古文中“无为”是什么意思?
  3. 比较有为和无为
  4. 人生的五种境界-有为与无为
  5. 无为的无为无不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来评价不一,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无为”确为何解,准确的内涵是什么,今怀忐忑窃浅谈小论。

“无为”一词在《老子》***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为与无为作文_为与无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

《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上行无为,***亦自正,亦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

《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

《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无为”虽然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的思想却纵贯始末,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思想影响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

由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崇简尚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观,中国书画等艺术无不从之。中国书画讲求笔简意赅,重写意不写实,常常计白以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只有懂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才能欣赏到中国书画的妙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正从***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体现,我们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逐渐从经济工作中退了出来,宏观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正是***的“无为”才能“无不为”,二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职能,变“权力型”***为“服务型”***,变“有 为”***为“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走着一条“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科学管理之路。

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有正确的实际意义,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几千年前的老子那双睿智的眼睛和充满智慧的思想。

“无为”和“有为”是相对的,关键要正确认知客观世界,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三国鼎立,蜀国初定,诸葛亮在《答***书》中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论断驳斥了蜀中政客***的主张。***主张蜀初定,应效仿刘邦轻法刑、施德政的主张。诸葛亮驳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末汉初,由于秦的暴行,刑法残酷,民皆恶之,加之战乱,民不聊生,所以高祖刘邦轻法刑、施德政,天下大治。今蜀刘璋暗弱,法令不行,蜀地吏民,专权放纵,所以必须严法刑,赏罚分明,以法立信诚,国家才能大治。***只知其一,诸葛亮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正确把握了“无为”和“有为”的度,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功业。

学习研究老子道家文化,要正确把握老子“无为”思想的正确内涵,把握“无为无以为”和“无为无不为”的辩证关系,学习吸取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古为今用,学为今用。

佛教讲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三、有为无为,划分做人三个层

1、普通人。做多做大,执着有相。是有为者,是离道者。

2、修行者。依道修行,不执著有相。往小做,往少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通过后天之无回归大道者,这是无为的行道者。

3、成道者。与玄同体,即便做大做多做强,也明明白白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虚幻空,都是“不可得”。也即“为而无为”。

老子已经达到最高层次。正因为这一点,老子才提出“生活中修道”的法门。教导我们在“有为”中广行“无为”,也即修心,浴心。如此修行,久而久之,有为中便能够“悟彻”无为, 无为(wúwèi):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词目:有为

注音:yǒu wéi/wèi

基本解释  

[promising] 做出成绩

奋发有为大有为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望***纳!!!!!

古文中“无为”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的“无为” ?是说要证得解脱,证涅盘果;与之相对的“有为”是说有大智慧,广度众生佛教的“无为”之法就是用空性的智慧让众生离苦得乐。

“有为”是为成佛、为度众生,大涅盘果是“无为”,涅槃是安乐,是自在,是不生不灭的解脱。大菩提果 ?是“有为”,菩提是觉悟,是顿悟真理、超凡脱俗、先涅槃,后入菩提界成佛。

扩展资料:

无为的来源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指君主不与民争。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百度百科-无为

比较有为和无为

古文中为的意思:

1、成为,变成。

例: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2、做,干。

例: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3、作为,当作

例: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霓为衣兮风为马。

译文: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

4、是。

例:先秦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地看着大吗?

5、以为,认为。

例:先秦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拼音:wéi、wèi,部首:丶,笔画:4,繁体:为,五笔:YLYI

释义:

[ wéi ]

1、做。

2、充当。

3、变成;成。

4、是。

5、姓。

6、被(跟“所”字合用)。

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

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

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

[ wèi ]

1、帮助;卫护。

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

3、表示原因、目的。

4、对;向。

组词:无为、认为、行为、因为、为了、成为、为人、以为、为何、为难、为止、妄为

笔顺

词语解释:

一、无为 [ wú wéi ]?

释义:道家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思想。意思是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

二、认为 [ rèn wéi ]?

释义: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三、行为 [ xíng wéi ]?

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四、因为 [ yīn wèi ]?

释义:

1、表示原因。

2、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五、为了?[ wèi le ]?

释义: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人生的五种境界-有为与无为

首先,无为绝对不是叫人什么事都不去做;

其次,有为也不代表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

无为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许可以称为高度。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这么做的。或许有人会说,无为的人就是你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去干,对这个社会抱着消极的看法,认为做什么都成不了事。这种不是无为,这种不叫无为,这叫懒惰、叫逃避,叫没有事做。

到底无为是怎样的呢?在表面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做,或许连底下也没有去运作什么,他是一粒上帝的***,当这可***种到了地里,自有天溉地养,人员照料,而我们只是让这可***播对了地方,使到他可以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认同。

那有为是什么,或许就是那个去照料***的人员。他或许不是园林设计者,但却是完成园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那个护理人员,也不能随着自己的意任意妄为。

————————————————

我们不能单纯的说,无为的人是伟大的,他可以跨越时间、地区的局限;而有为的人他的作为实在太小,仅仅只局限于他那个朝代他那个地区。他们需要相互配合,当我们看到实体经济时,虚拟的经济模式同时也要存在。

无为的无为无不为

芜湖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我们每一个从都期望成功,但我要说,成功在于一种有效果的***而不是无目标的创新,在我们的江城,在几个算是成功的名人,一个是疯子赵薇,二是傻子年广久,三是在公元473年,把芜湖从属于吴国变成属于越国的巨富陶朱公。

陶朱公本来是越国大臣,他伐吴之后,带着西施在古老的鸠兹定居下来,他们开挖一个塘依水而居,这一个塘芜湖人一直叫着陶塘,解放 后改一个名字叫着镜湖。对应他们的人生,加上我们自己的生活,人生也就有五种境界:

一是不欲为,象我们芸芸众生,大多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也没有结果,二是不能为,有目标有动力但是没有能力,做了但是没有结果,三是疯子的境界,无不为,凡事敢于做,敢天承担,没有方向但是有欲望也有一定的能力,十网打鱼九网空,最后的一网就成功,四是傻子的境界,不乱为,同时也不乱不为,一不做二不休,有能力有方向也有结果,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对于其他的如痴似傻,五是陶朱公这种境界,做什么都能成功,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事业爱情家庭都全面的成功,有钱有闲有爱,最后达到不需为的层次。

这几个层次如同水的几个形态:井水,地下水,溪水,河流,与大海,对应的几个关键词是:盲目、试错,适应,标准化,自由化,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迷惑,五十而知天使,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大海了,就自由了,大海不会超越规则,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规则,

人第一境界,一是胎儿时期,这处时候是就像是井水,所谓的古井无波,这叫不欲为,我们不知道知道的,也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井水它们没有落差,没有动力,我们世界80%的人是这一种人,这一种人没有变化的愿望,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现在与未来一样,一切都是零,我们的境界是零,能力也是零,一生中没有任何结果或者是与他人不一样的结果,生活在世界上同没有生活在世界上是一样的。

第二种是不能为,就像刚刚出世的婴儿,也有叫孵化期,他觉得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但他又他知道自己知道的,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欲望没有能力,就像一点点水到了沙里,很快被沙的缝隙吸干,没有一点自己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10%的人属于这一种人,动机不强能力不够,机会不存在未来也如此,他可以说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可以说死了,他们没有自己的样子,一切都是听众别人的安排,听从命运的摆布,象一只陀螺,围绕一个点在转,比谁都忙,比谁都辛苦,但转来转去,都在那一个点上,他们后来只好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他们与其说是人,还不如说活着的一种动物。

第二种境界就是无不为,这是就疯子的境界,又叫心理学的练习期,像一个勇猛有余韧性不足的年青人,他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他通过试错来找方向,找自己擅长的以及社会需要的事,十网打鱼九网空,或者是一百网打鱼99网都是空,但我们知道了99个不能打鱼的地方,最后一网下去也许终生就够了。是啊,河水遇到礁石才会有浪花,人的能力遇到麻烦才能展现,我们在不断的做事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也知道了自己的短处,长处让我们敢做事,短处让我们不得不依靠别人组成团队做事,前者是成功的原因,后者是成功的保证。

但是这一种人做事也象,他永远不怕经常失败,只怕一时成功,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与雷区在哪里。他一直做错并不打紧,毕竟他也失误不了多少,穷人失去的只是锁链,但是这类人一旦他做对一些,就会就容易执着于他所做对,象踩地雷,十次有九次没有踩到而庆幸:我多厉害啊,我比他们死的好多了,可收入也有限只是拼命地维持生存,百次之中,而最后一次踩到雷区,一失足而千古恨。象当年的项羽,近代的牟其中,用衣服换飞机,一次成功自鸣得意而自觉天下无人能敌,而后一失全线崩溃。

第四种是不乱为,不乱为,也不乱不为,也就是一不做二不休,人到知天命的年龄了,知道自己自己知道的,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能做什么,什么不能做,他明白自己能力的局限性,这上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是他不能改变了,不能影响了,不能控制的,他做了这一些事再怎样的努力都没有结果人,于是他就过一种减法的生活,宁肯错过也不要有过错,他努力做他能控制能做到的事,能尽力影响他能影响的人,但是他也坦然地承受他不能改变而只能承受的事,坦然地而对命运的安排,他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一旦想好了做就不会停止,一直把它做成为止,就你这些水变成了河,河水就不会轻易的改道,除非到海也不会轻易的停止,一旦停下来了,它也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傻子式的生活,对自己所能的执着追求,对自己不行的如傻似呆。

第五种是已经到了纯粹的自然本色了,水变成了大海,已经到了不需为的层次,无为而无不为,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无所谓为而无不能为,从心所欲,他们成我们的规则制定者,是的从严格的意义,我们的这个世界只分为三种人,一种是规则的遵守者服从者成功者,一种是不服从者规则违反者失败者,三是制定规则的人,他们可以不做会任何事,只是制定规则,从而让很多的人为了他的规则而操劳一生,但是他们只是跳出一般的圈子,还是要遵守更大意义上的规则。人的傻子的境界里, 还只是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艺术水平。

从有为到无为,这里的境界是一点点的变化,有人,一生下来就达到了陶朱公的境界,象朱元璋,他就有广积粮,缓称王。他有实力有能力,没有及时忙着称王,而是等待时机。他说这一个话同时,他就是王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应该低调不去做,他明白自己什么地方有,什么没有,那么,在他已经拥有的地方,就会不需为,在自己没有了地方,也不一定用自己来为,可以找人做。这是不我为。在时间还没有达到的地方,就是不能为。等待时机,象菊花与梅花,如一句诗所言: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百花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除非不鸣,一鸣惊人。

有五种人,人也有五种境界,人一天也是这样,夜里上人是不能为,清晨是无不为,到中午理清头绪后是不乱为了,到晚上人静的时候,这点时间是自己的,应该做的已经做了,做不到了也做不了啦,这里是完全放松不需为的时光,看看书,享受下,这个世界,做所有的事都要听从这些规则。

小记--Being”就是“人,生命,存在,生存,成为,体验”的意思。一般的思维模式是h***ing-doing-being,即先考量自己拥有的成功的条件和***,然后再***取行动,也有人反过来,是doing-h***ing-being,我先去做,然后再拥有,最后成为。这里不管生命之中的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说,乱拳打死老师傅,两把菜刀闹革命,最后也能够创出一片天空来。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是:前面到底在从哪一个方向去做呢?如果偶然做对的方向还好一点,如果方向不对那做的越来越多,离成功其实是越来越远啊。

美国潜能训练的先驱者们曾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一种思想:Being——Doing——H***ing先存在,成为,然后再去奋斗,去创造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切。我们今天所讨论主题的是:Being——H***ing——Doing。

一、为出于无为,为之使至于无为

道家不管是老庄学派还是黄老学派大多都认为无为并非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认为“无为”是消极的,因而“无为”并不完全排斥“有为”。跟“无为”相对立的“有为”,主要是指主动生事、主观妄为、不该为而为。而正当的“有为”则与“无为”并不矛盾。是如阴阳、静动一般,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依存转化。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为”呢?从北宋《老子》注家的阐述来看,正当的“有为”必须是不得不为的行为:“有为也而欲当,则缘于不得已。”[6]“不得已而为,为于已然之时。”[7]

“无为”与正当的“有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宋《老子》注家大多依据《周易·系辞传》关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说法,将无为与有为视为常与变、本与迹的关系。无为是常态,应变而有为,无为是有为之本,有为是无为之迹。常须应变,故无为不废有为;迹不异本,故有为不离无为。这样,无为与有为构成了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从无为是常态、应变而有为的观点出发,北宋《老子》注家强调,正当的有为必须出于无为。王安石说:“圣人未尝不为也,盖为出于不为。”[8]吕惠卿说:“有道者,其为常出于不为,故为无为。”[9]江徵说:“夫圣人以此洗心,则常无思而寂然,退藏于密,则常无为而不动,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昔之无思者,不得不思;昔之无为者,不得不为。思出于无思,为出于无为,则高大之功,富有之业,其迹著矣。”[10]圣人以无为为常,然遇事则必须有为。所谓“为出于不为”,就是说有为是由无为的常态应变而***取的行为,而不是主动生事的结果。若是主动生事,则后果不堪设想:“夫唯为不出于无为,而至于有事,则天下多忌讳,以避其所恶,则失业者众而民弥贫。”[11]

无为应变而有为,有为之时,仍需按照无为的原则去为,这样,虽然有为,实质上仍然是无为。陈景元说:“得道之奥妙者,施为而无为。”[12]章安说:“圣人所以无为而为。”[13]王雱说:“为在于无为而已。”[14]吕惠卿说:“(圣人)以常道处事而事出于无为,以常名行教而教出于不言。事出于无为,则终日为而未尝为,教出于不言,则终日言而未尝言。”[15]若有为之时违背无为的原则而主观妄为,则必然会招致失败:“为之而不知无为,则必败。”[16]

有为的目的也是要达到无为的境界。司马光释“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说“为之使至于无为”。[17]

总之,正当的有为始终不能脱离无为。这样,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虽为之时,未尝有为。虽无为之时,未尝不为。”[18]“侯王体道法天,治之以无为,而不废其所为,见其无不为,而实未尝为。”[19]“体道之无,应物之有,意其有为而未尝有为,意其无为而未尝不为,出为无为之境,而为出于不为。”[20]可见,在北宋《老子》注家看来,无为与有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表明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与“有为”之关系的理解,是相当圆融而辩证的。

二、道之体无为.道之用无不为

他们根据《老子》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认为无为乃道之体,无不为乃道之用。

章安说:“道常无为者,道之体也。而无不为者,道之用也。”[27]既然道有体有用,帝王就应该“无为以复道之体,无不为以尽道之用,故静则圣,动则王也”。[28]

江徵也指出:“道有体有用,无为其体也,无不为其用也。一于无为以求道,则溺于幽寂。失道之用;一于无不为以求道,则滞于形器,失道之体。夫惟寂然不动,无为而不废于有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不为而不离于无为,则道之至妙无余蕴矣。”[29]这就是说,既然道之体无为,道之用无不为,那么就必须无为与有为并举,方能尽道之“至妙”。

江徵认为,既然无为与有为乃道之体用,那么治理天下就应该既要无为,又要有为。他说:“治天下者,一于无为而不知有为,则若聚块积尘,无为而非理。一于有为而不知无为,则若波流火驰,有为而非真。夫惟有为不离于无为,无为不废于有为,而为出于无为,其于治天下有余裕矣。”[30]江徵这段话,既强调了无为与有为均治是天下的手段,又说明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有为是以无为为原则和目的的(“为出于无为”),因此有为并未脱离无为,而无为也不会因有为而废弃。

三、生万物者无为,成万物者有为

道家的运思理路是“由天而之人”,以天道作为人道的参照系,主张人道应符合天道,“无以人灭天”[34]。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因而人道也应该自然无为。这样一种运思理路,被荀子批评为“蔽于天而不知人”[35]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36],认为天有天的职分,人有人的职分,二者不可混淆。对天对人,都要“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37]。天地人的职分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3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39]治人者,圣人也。

受稷下道家影响的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原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40]

东汉道家王充亦对道家自然的思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虽自然,亦须有为***。”[41]比如,庄稼的生长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人们要获得收成,首先必须耕耘、播种。王充说:“耒耜耕耘,因春播种者,人为之也;及谷入地,日夜长大,人不能为也,或为之者,败之道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者,就而揠之,明日枯死。夫欲为自然者,宋人之徒也。”[42]可见,人既要有为,又不能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而妄为。

北宋王安石继承了黄老道家、儒家荀子和道家王充的“明于天人之分”、“天道无为,人道有为”的思想,提出了“生万物者无为,成万物者有为”的观点。他说:“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故昔圣人之在上,而以万物为己任者,必制四术焉。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故圣人唯务修其成万物者,不言其生万物者。盖生者尸之于自然,非人之力之所得与矣。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之称焉。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矣。夫道之自然,又何预乎?唯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为也。”[43]

王安石把道区分为本和末两个方面,道之本是万物所从出的根源,万物产生以后,道也就由本而散为末,变成有形有象的“形器”世界了。万物之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不需要人力的参与。“形器”世界产生以后,如何成就万物,则要靠人力来完成。王安石所说的“成万物’,主要是指治理万物。他继承荀子的思想,认为“天能生而不能成,地能成而不治,圣人者出而治之。”[44]圣人治理万物,不能纯任自然无为,而必须有所作为。其作为就是制订礼乐刑政,即确立政治制度。

王安石所批评的“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的观点,其实并非出自老子,而是出自王弼。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对应于自然,有对应于名教,也就是礼乐刑政等“涉乎形器”的政治制度。王弼主张“崇本抑末”,可以被理解为摒弃名教。阮籍、嵇康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就是从王弼的“崇本抑末”的观点发展而来的。

王安石反对“崇本抑末”的观点,认为“道有本有末”,本、末皆出于道,应该本末并崇、本末并举。因而,他批评老子摒弃礼乐刑政而纯任自然无为之道的主张,是只知道之本而不知道之末,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

必须注意的是,王安石强调圣人制订礼乐刑政的“有为”之举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他反对老子的无为政治原则。他对老子的无为说,在政治操作层面是予以肯定的。也就是说,在圣人制订了礼乐刑政等政治制度以后,具体的政治运作方式应该遵循“无为”的原则。因而王安石实际上是对儒道政治哲学作了一种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