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_含垢忍辱的读音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21 0
  1. 为了成就忍受的成语
  2. 武宗宠优伶文言文
  3. 大汉帝国 第八十五章 奏凯而还
  4. 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翻译
  5. 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翻译
  6. 有关《戊午上高宗封事》的题目带答案 高考的

吕后(公元前241~公元前180)名雉,字娥姁,秦代单父(今山东省单县终兴镇)人,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封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去世后,惠帝立,吕后掌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她死于公元前180年,时年62岁。是一位性格刚毅、有抱负、有韬略、有作为的政治家

吕雉出嫁之时还有一个令她非常难办的问题:刘邦已经有了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肥。不到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大她十五岁的中年亭长刘邦,而且,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儿子。吕后在未掌握国家大权之前,确有她善良温顺的一面。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雉有了儿子、女儿之后,还要在田中干活。吕雉婚后还得亲自下田种地,显示了吕雉勤劳持家的一面。

刘邦落草为寇吕雉连累入狱。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要负责往郦山押送服劳役的人。一次押送郦山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无奈之下,他干脆在丰县西边的大泽中将剩余还没有逃的人全放了,并且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这一说一放,反倒感动了十几个不愿逃的人,愿意跟随刘邦。刘邦就带着这伙人跑到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落草为寇了。

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_含垢忍辱的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网络配图

刘邦身为亭长,押送骊山劳工,竟然放走劳工、自己逃亡,这当然为秦法难容。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可以一走了之,吕雉却为此下了狱。监狱里的生活历来不好过,吕雉进了秦代沛县的监狱也好不到哪儿。监狱之中大问题之一是狱卒对吕雉不礼貌,吕雉在狱中为刘邦究竟受了什么罪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沛县监狱中有一个叫任敖的狱卒,平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关系挺铁。任敖看见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这一下子,沛县监狱的狱卒再也没有人敢于欺侮吕雉了。

颠沛流离后吕雉成了项羽的人质。汉二年四月,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曾经给刘邦下过一个定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贪财好色,刘邦打到彭城之后的表现验证了范增的评价。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已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已经躲起来了。结果,刘邦派来接家属的人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派来找刘邦家属的人也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仅如此,而且刘邦的父亲、妻子与刘邦的儿子、女儿还在忙乱中相互走失了。

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结果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成了项羽的俘虏,被迫成为人质。刘邦的儿子、女儿***地遇到逃亡中的刘邦,由于追兵紧急,刘邦的妻子吕后、儿女得到大臣们相助逃出了性命。留守太太吕雉含垢忍辱。吕雉与刘邦其父太公却从此在项羽的军营中做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刘邦虽然在做汉王之时已经宠幸上了戚夫人,但是,刘邦不解决吕雉的问题可以,但他不能不想办法解决其父做人质的问题。因此,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之后,由于项羽军粮短缺,不得不同意刘邦汉五年十月提出的鸿沟议和。刘邦利用鸿沟议和的,诱骗项羽放回了做了两年零四个月人质的刘公和吕雉,然后撤兵。

吕雉对楚汉战争的贡献是他为刘邦做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这是吕雉为刘邦做出的重大牺牲,也是吕后在刘邦死后执掌朝政的政治资本。历经磨难,回到老公身边的吕雉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宠幸的戚夫人。“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此时的吕后因为年龄长于戚夫人,常常作为留守,伴在刘邦身边的是那位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网络配图

由于在此之前吕后已经和刘邦长期分居,吕后作为人质被放回后仍然与刘邦分居,因此,吕后此时已经很难见到刘邦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疏远。吕雉必然学会直面情敌。此时的吕雉有多大?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吕雉不足二十岁时嫁给刘邦,一年之后生汉惠帝刘盈,第四年刘邦起兵反秦离家出走,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楚汉相争,到鸿沟议和之时,吕后才与刘邦重逢,离初婚已经十年。因此,此时的吕后应当是不足三十岁。这十年夫妻,吕雉和刘邦共同生活了不到三年,刘邦就在芒砀山落草,接着是反秦三年,灭项四年。等到吕雉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不但有了新宠,而且又有了另一个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刘邦和戚夫人所生)。不到三十岁的吕后此时只能默默地当一个“留守太太”。

历史上权势显赫的一代女主,在个人感情生活上并不如意。当人们抬头仰望着权倾天下的一代“女皇”时,谁能知道这位“女皇”有多少幸福感?刘邦宠幸戚夫人,恩恩爱爱;吕后从刘邦反秦开始,就与刘邦再无见面,七年后她才回到丈夫身边,但是,她已经是留守太太了。吕皇后的显赫功绩。汉高祖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同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后,彭诉说无罪,吕后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她抱怨刘邦:“你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并夷其三族。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固汉朝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为她日后掌权作了充分准备。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 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驾崩。17岁的刘盈即帝位,吕雉为太后。刘盈年幼仁弱,大权操在吕太后手中; 为剪除异己,毒杀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烧耳,给她吃哑药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任其哀号,名为“人彘”。刘盈不满其母的残忍,弃理朝政。

前188年,惠帝刘盈忧郁病逝,立(前)少帝刘恭,吕太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为中国皇后专政的第一人。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前184年,吕后遂杀少帝刘恭,立刘弘为(后)少帝,吕太后照旧临朝天下,所以刘弘不称元年。吕太后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在***取“无为而治”,巩固西汉***的同时,首先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重用其宠臣审食其。然后布置党羽,大封诸吕及所爱后宫美人之子为王侯。随后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政策,坚持高祖与大臣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吕太后不高兴,就让他担任皇帝的太傅,夺了他的丞相职权。王陵只得告病回家。然后又让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陈平、周勃虽然不服,也只好顺从。审食其不处理左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专门监督管理宫中的事务,像个郎中令,吕太后常与他决断大事,公卿大臣处理事务都要通过审食其才能决定。吕后这些做法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激烈反对。

网络配图

公元前180年八月一日,吕太后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陵高32米,底边东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显得异常雄伟。吕太后当政十五年,推行约法省禁、与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几件大事:叫各郡县推举优秀农民,予以勉励,减轻赋税,改秦税什收其伍为什伍税一;允许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迁徙他乡的农民回到家乡,并归还田宅,官吏不得因其过去有不法行为打骂或歧视;释放奴婢,回乡从事农耕,官吏不得干涉;裁减大批军官士卒,转业还乡,优先给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废秦时因株连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对匈奴***取和亲政策,使边境安定。这些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内外矛盾, *** 了生产发展,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

为了成就忍受的成语

是向隅而泣

向隅而泣,汉语成语,拼音为xiàng yú ér qì,意思是一个人面对墙角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地哭泣,后多用以形容因被冷落、抛弃而感到孤独绝望,无可奈何。出自《说苑·贵德》。

说苑·贵德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 惟恐其不至于大也。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 之,自陜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 而听断焉,陜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诔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 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 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 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幼孤羸露,死伤 系虏,不忍其然,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 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 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恩施其惠,未尝辍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 绝,德及之也。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此之谓也。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 也;郊望禘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 德而福禄归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沟防不修,水为人害,禹凿 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 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辟地垦草,粪土树谷,令百姓 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 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周颂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 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礼记曰:“上牲损则用下牲,下牲损则祭不备 物。”以其舛之为不乐也。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 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 所,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 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 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 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 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 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 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 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 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 罪,虽以得***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 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 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 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 利,卒为贼于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 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 行之。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 其所有而已。”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 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 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 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 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诗云:“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此之谓也。

景公探爵鷇,鷇弱故反之,晏子闻之,不待请而入见,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 为者也?”景公曰:“我***爵鷇,鷇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贺之:“吾君有圣王 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爵鷇,鷇弱故反之,其当圣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对曰: “君探爵鷇,鷇弱故反之,是长幼也;吾君仁爱,禽兽之加焉,而况于人乎?此圣王之道 也。”

景公睹婴儿有乞于途者,公曰:“是无归夫?”晏子对曰:“君存何为无归,使养之, 可立而以闻。”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 “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 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 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公问其故,对曰:“吾有子九人,家贫无以妻 之,吾使佣而未返也。”桓公取外御者五之,管仲入见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公 曰:“何也?”对曰:“公待所见而施惠焉,则齐国之有妻者少矣。”公曰:“若何?”管 仲曰:“令国丈夫三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孝宣皇帝初即位,守廷尉吏路温舒上书,言尚德缓刑,其词曰:“陛下初即至尊,与天 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德,天下幸甚。臣 闻往者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吏是也;昔秦之时,灭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 狱之吏,正言谓之诽谤,谒过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 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海内赖陛下厚恩, 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妇戮力安家,天下幸甚;然太平之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 天下之命,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 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 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圣人所以伤太平之未洽。凡以是也。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恐却,则锻炼而周内 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罪,何则?成炼之者众而文致之罪明也。是以 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理,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 狱,议不可入;刻本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 狱,败法乱政,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臣所谓一尚存也。臣闻鸟鷇之卵不毁,而后 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传曰:‘山薮藏矣,川泽纳污。’国君含垢,天之 道也。臣昧死上闻,愿陛下察诽谤,听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改亡秦之一失,遵 文武之嘉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烦狱;则太平之风可与于世,福履和乐,与天地无极, 天下幸甚。”书奏,皇帝善之,后卒于临淮太守。

武宗宠优伶文言文

不堪回首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出处: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

不堪其忧 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出处:《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胜其苦 不能忍受那种苦楚。

出处:唐·白行简《李娃传》:“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

戳心灌髓 刺心并深入骨髓。形容刻毒得使人难以忍受。

出处:宋文茂《李班长学文化》:“秀英见祝怀成坐在一边戳心灌髓地说风凉话,怕又挑起事来。”

负诟忍尤 忍受指责和怨恨。

出处: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责备之严,诚不足怪。庸讵知当局之负诟忍尤,艰难应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负屈含冤 负:遭受;含:衔在嘴里,比喻忍受。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出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他只待强拆开我长搀搀的连理枝,生摆断我颤巍巍的并头莲。其实负屈衔冤。”

含垢包羞 指忍受耻辱。同“含垢忍耻”。

出处: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使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尽,我根潜伏,恶能含垢包羞,与世委蛇若此?”

含垢忍耻 指忍受耻辱。

出处: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含垢忍辱 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

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大汉帝国 第八十五章 奏凯而还

1. 古文翻译 优伶

“旅行”二字有误,应为“旋行”。

优伶

旋行之牛主人悯而休之令散处於野比视之旋行如故见者争相笑也夫不有功成名遂身退而终不能自放者乎张伯任先生曰今世仕宦都不类优伶优伶舍其故我扮脚色於当场士大夫苟且当场但修边幅於林下盖优伶退而歌哭者耶

有一头转个不停的牛,主人怜悯它,让它在山野自由休息。过了一会,再一看这牛,还像刚才一样转个不停,看的人纷纷争着大笑。世上难道没有成就了功名,放下了职务却一直不能让自己休息的人吗?张伯任先生说:“现在这世间的官僚都不像唱戏的人一样。唱戏的人抛开自己的形象,在戏台上***扮其他角色;士大夫在朝堂上勉强自己,退隐家乡还是讲究服饰仪表。难道优伶退隐之后还要使哭泣的人放声长歌吗?

2. 文言文阅读 优伶 的相关练习,答案,还有翻译

你说的不太清楚,是不是《伶官传序》的练习?下面是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下面是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3. 伶文传序的全文翻译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4. 伶官传文言文译文

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5. 文言文阅读 优伶 的相关练习,答案,还有翻译

你说的不太清楚,是不是《伶官传序》的练习?下面是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下面是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6. 文言文《敬新磨救县令》翻译

庄宗喜欢打猎。

一次去中牟县打猎时,庄宗的马践踏了百姓种的田地。中牟的县令非常急切的挡住了庄宗的坐骑,向庄宗进谏,为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庄宗很生气,呵斥县令让他走开,想要马上杀了他。

乐工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就率领乐工们跑着去追赶县令,把他捉拿到庄宗的马前,责备他说:“你当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使你的百姓饿着肚子交出这块土地,来供我们的皇帝纵情打猎呢?你犯的罪该判***!”于是上前请庄宗赶快行刑,众乐工也随之共同附和。庄宗大笑,县令因此得以免罪而离去。

7. 关于段秀实 刘赞(< >唐臣传十六的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因而写了《伶官传》。

8. 《伶官传序》的原文、译文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9. 古文翻译高手请帮我翻译司马迁的 ,谢谢

《报任安书》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

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

***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

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

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

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

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

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

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

10. 伶人敬新磨智谏译文

敬新磨智谏后唐庄宗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令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者,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而让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供岁赋?何不且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也!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共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译文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中牟打猎,他和随从们乘坐的马践踏农田,损坏了庄稼。中牟县的县令拦住庄宗的马向他劝谏。

庄宗大怒,命令把他拉走杀了。这时有位名叫敬新磨的伶人(演戏的人)带领其他伶人追上了县令,把他捉到庄宗面前,列举着罪状责备说:“你身为县令,难道没听说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放纵百姓,让他们去耕种田地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你何不让你的百姓饿着肚子,空出这片田野来让天子驰聘追逐呢?你真是罪该处死!”于是请庄宗赶快派人行刑,别的伶人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

庄宗大笑,赦免了中牟县令。

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翻译

汉武帝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而是在两千多年后成为了现实在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想征服中国的便是亚历山大他征战八年后,兵老师疲,不得不从印度阿三的恒河流域撤军三年后,他三十三时便病死了,他的妄想因此而成空

自他死后一千多年时间里,没有西方人再敢妄想打到中国来可是,到了近代,西方列强不是一个接一个侵略中国么?英、法、德、意、荷兰这些西方列强哪一个没有沾上中国人的鲜血?

若使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雄心实现,把这一隐患消除,就不会有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

若果说在汉武帝时期,要远征欧洲难度还太大的话,那么在唐朝就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梦幻般的唐朝差一点征服了中东,要是没有“安史之乱”的话若唐朝征服了中东,必然要往西打,很可能征服欧洲

汉武帝目光远大,看得远,虑得深,可是,在申公他们心目中,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太难以想象了,万里之外用兵,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别的不说,光说这后勤就足以让汉朝背上沉重的负担,有可能汉朝因此而衰落

“皇上,兹事体大,得谨之又谨呀”申公惊疑了半天,仍是有一股晕眩之感,忙提醒汉武帝:“皇上,万里之外用兵,决非易事兵马调动,粮草筹集,皆非易事”

“还有,亚历山大这个狂人,虽说想打到华夏来,可是他毕竟没有打过来呀太远了,没那么容易”主父偃也是觉得心惊,不是他胆小,相反,他胆子极大之人,见识是人一等,可是,万里之外用兵,自古以来,便没有过不要说做到,就是想想就足以让人头晕

“没打过来?”汉武帝眉头一轩,声调有些高,指着主父偃道:“主父偃,你结发游学数十载,民间之疾苦,你是体味犹深可是,你知不知道,亚历山大打到哪里来了?他是没有打到华夏来,可是,他征战万里,打到一个和华夏差不多的国度”

略一停顿,汉武帝的声调拔高,有些尖细刺耳:“你可知道,这个国度是哪里?是身毒亚历山大的国家离身毒的距离,与到华夏相差不大若不是西羌的险山恶水阻隔,亚历山大已经到打过来了他打错了方向,并不是他没有实力做到”

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阿三从马其顿出发,到印度的距离与到中国的距离相差不大亚历山大能打到印度,就说明他有实力打到中国他当年之所以没有打到中国,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给他的地图不够准确,他打错了方向,打到南方去了

汉武帝这话切中了要害

“身毒?”对印度阿三,当时的***还有些陌生,不由得一愣

过了一阵,董仲舒猛然醒悟,大声道:“就是在春秋时,从西边过来的僧人所来之处?”

“正是”汉武帝记忆力极强之人,四岁能背诵数万字,过目不忘,读书极多,对轶事极是熟悉:“那个光头僧人,来到华夏,在南山结庐而居,其遗迹如今犹存僧人能从身毒到华夏,若是西方再出一个亚历山大这样的狂人,你敢说,到不了华夏?”

佛教传入中国,并非是东汉明帝时期,而是要早得多只不过,东汉明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教的开端,影响很大,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罢了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印度僧人来到中国,在南山结庐而居,这是佛教在中国活动的最早记载

汉武帝一句话,问得主父偃哑口无言,一脸的惭色

“皇上,即使如此,此事体大,亦要再三思虑”卫绾适时出声,为主父偃解围:“万里之外用兵,远非易事除了军队的调用之外,还有粮草,重要的是,大汉不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物产情形,冒然用兵,为兵家大忌”

汉武帝微微点头,笑道:“师傅所言,朕早已思之为此,朕正在寻找熟悉西方情形的人张骞,朕要你找的人呢?”

“皇上,已经寻到,不日间就会来到长安”张骞大声回答

“太好了他一到,朕要亲自问询他西方的情形到时,你们都来听听在大汉以外,西方还有一片天,一方土,值得大汉用兵”

汉武帝信心十足,右手紧握成拳:“匈奴一破,大汉便无用兵之处,朕的将士们,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便让他们来远征这西方的天,把西方的土踏在马蹄下朕要把华夏文明,推广到天之角,海之涯,凡有人迹之处,都要知道华夏都要成为华夏的土地都要成为华夏的臣民”

他说得兴奋不已,申公他们听在耳里,犹如惊天闪电在耳际轰鸣,让他们一阵晕眩开疆拓土,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汉武帝这般雄心勃勃者,古往今来,还没有一个,就是秦始皇也未生出此等之心

“亚历山大当年妄图侵扰华夏,朕就要打到他的国度里去让他在天上好好看看,朕是如何粉碎他的妄想的”就在众人心惊胆跳之际,只见汉武帝猛烈的晃着拳头,信心十足,脸上泛起了红光,眼里精光暴射

汉武帝是那种绝不允许有人比他强的人,若是有人做得比他好,他就要做得好有亚历山大东征之事,让他心里极是不舒服,若是不过亚历山大,他觉都睡不好

“……”

汉武帝所言之事,固然让人欢喜,让人振奋,可是,也太惊人了,饶是申公他们胆量不小,仍是给汉武帝的话震得一愣一愣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龙城大捷活捉单于歼敌一百七十余万”

就在此时,一个沙哑的声音好似洪钟大吕般传了进来,震人耳膜

“龙城大捷”

“活捉单于”

“歼敌一百七十余万”

养心殿中,惊呼声四起,出自申公、主父偃、周亚夫、董仲舒、卫绾、张骞之口

他们早就在盼望龙城捷报,这种结果是他们意料中事,并不意外因为周阳把匈奴重重围困,匈奴是插翅难逃,抓住单于,全歼近两百万匈奴也是情理中事

可是,当这一捷报传来时,仍是有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冲击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激动、让他们振奋、他们欢呼、让他们……

“呜呜”

就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只见汉武帝卟嗵一声跪在地上,一个响头叩了下去,额头重重撞在地板上,发出“砰”的一声响,额头上起了一个青包,他兀自不觉,哭泣不起:“父皇在天之灵有知:匈奴已破单于被大汉活捉将士用命,全歼匈奴一百七十余万父皇,你听见了吗?你听见了吗?匈奴击破了”

之所以有龙城决战,那是因为军臣单于要趁景帝驾崩之际大举南下,攻城掠地,置华夏于死地如今,匈奴给击破,单于被活捉,全歼一百七十余万匈奴,这是自***开天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胜,足以告慰景帝在天之灵

“先帝啊,你听见了吗?”申公、主父偃、周亚夫、董仲舒、卫绾、张骞跪在汉武帝身后,不住叩头

一个个跟磕头虫似的,额头重重撞在地板上,发出“砰砰”的响声,额头上起了青包,却是没有知觉一般,仍是猛叩头

尤其是周亚夫,哭得比别人响亮,祈祷之声也比别人高:“先帝呀,你可以瞑目了可以瞑目了”他是景帝最忠心的臣子,要不哭得特别伤心都不成

聂壹在宫卫的簇拥下,一头钻进养心殿,入眼的却是一群磕头虫,不由得大是惊讶等得听了他们的祷词,不由得激动上心头,卟嗵一声跪下来,大声祷告:“臣聂壹,告知先帝在天之灵:大汉将士用命,已破匈奴单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都尉、左右骨都候、部落王、部族首领,被大汉一网打尽一百七十余万匈奴成了将士们刀下亡魂先帝呀,这是自***开天以来,从未有过之大胜”

他亲身参与龙城决战,对将士们的浴血冲杀体味最深,此时此刻,说起来,激动不已,虽然声音沙哑,其悲恸之情却是感人至深

汉武帝他们听了聂壹的话,哭得伤心了,眼泪跟水一样涌了出来

“不孝孙刘彻告慰高祖在天之灵:冒顿困高祖于平城,几成万古之恨赖陈平奇计,高祖脱归,然,千古之耻已成,华夏蒙羞,大汉蒙尘”

汉武帝开始祭告汉朝皇帝中耻辱最甚的高祖刘邦了,想起汉朝的耻辱史,不由得越说越是激动:“高祖为报匈奴,忍辱含垢,行和亲之策,为大汉争取时机如今,大汉势盛,击破匈奴高祖在天之灵有知,自当含笑”

“高祖在天之灵有知,自当含笑”申公他们跟着齐声祈祷这是对刘邦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高后,你在天之灵有知:你的耻辱,已被雪却”汉武帝最后向高后祷告,站起身

吕太后被冒顿遗书调戏,是汉朝的国耻,让无数人气愤不已可是,吕太后乱政,汉朝皇帝视她为奸人,汉武帝只是随口告知一句罢了

“聂壹,快拿来”汉武帝猛的一蹦,蹿到聂壹身边,一把夺过捷报,三两下打开,展开绢帛读了起来

申公、主父偃、周亚夫、董仲舒、卫绾、张骞他们太过激动了,顾不得君臣礼仪,凑到汉武帝身边,伸长脖子观瞧起来

“太好了太好了”他们一读完,又是一片欢呼声响起,个个跟童子似的,不住蹦跳

汉武帝脸上泛着红光,明亮的眼中光芒闪烁,欢喜难言,凑到聂壹身边,道:“聂壹,快,你讲讲经过”

虽然读过了捷报,可是,笔头再好,也是比不上亲身参与此战的聂壹亲口道来的好,汉武帝、申公他们一脸的期盼

“皇上,能给臣点水喝么?”聂壹一路疾奔,最想要的便是一口解渴的水了,尤其是又要大费口舌,这水就重要了

“啪”汉武帝右手拍在额头上,自嘲一笑:“瞧朕急的”抓起茶壶,亲手斟了杯茶,递给聂壹

汉武帝亲手斟茶,那是莫大的荣耀,聂壹应该诚惶诚恐才对可是,聂壹太渴了,见到茶水,就象渴牛奔泉,顾不得谢恩,一把夺过来,一仰脖子喝得精光,把茶杯一伸:“再来”

申公忙抓起茶壶,就要给聂壹斟上,汉武帝一把夺过来,给聂壹满上,聂壹又喝光了聂壹一口气喝了七八杯,这才满足,打着水嗝,向汉武帝谢恩:“谢皇上赐茶”

“你喝都喝了才谢,不嫌有点晚么?”汉武帝调侃一句,催促起来:“快讲快快讲来”

“诺”聂壹应一声,开始讲说此战的经过

此次龙城决战,一波三折,曲曲折折太多,这一讲起来,费时良久,直到聂壹讲得口干舌燥才讲完听到精彩处,汉武帝他们齐声喝***,大赞周阳处置得宜

“若不是姐夫统兵,恐难有人处置得如此圆满”汉武帝最后感慨无已

一个伟大的统帅,真正伟大之处,不是在于他能处处料敌机先,而是能够很好的处理战场上的突发*况处处料敌机先,事事皆在掌握中,那样的战争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想象中,能很好处置突发*况,这才是一个伟大统帅必须具备的才干,也是最难的

周阳就有这种才干汉武帝此言,博得众人一致认同就是周亚夫也是自叹费如,裂着一张大嘴,呵呵直乐:“阳儿应变竟然如此之快捷,如此之得宜”

“咦怎么没有欢呼声?”汉武帝夸赞了周阳之后,竖起耳朵,凝神静听,大是奇怪:“这可是千古未有的大捷呀怎么如此平静?”

在以往,每当有捷报传来时,长安必然是一片欢腾,可如今,当历史上最大的捷报传来说时,长安却是平静异常,没有任何的欢乐动静,让人不得不奇

“皇上,还欢呼,臣都给当成奸商,当成骗子了”一提起这事,聂壹就没好气:“明明一个天大的捷报,却是没人信”

“这话如何讲?”汉武帝有些不解了

聂壹略一沉吟,把经过说了一番,最后道:“不信大的捷报,却信小的”

“聂壹,你不要埋怨了”汉武帝却是乐呵呵的,红光满面:“越是如此,越是值得欢喜这说明,我们的胜利已经远远出了百姓的想象这才是难得的”

这话很有道理,正是因为龙城大捷出了百姓的想象,他们才不相信,才把聂壹当成奸商,当成骗子自古以来,捷报传来之时,百姓为之欢呼的事情很多,就没有如此这次这般不信,数千年历史上仅此一次

因为,龙城大捷只有一次

独一无二的,其胜利场面也是独一无二的

经汉武帝这一说,聂壹心结解开,又欢喜上了

“传旨:把龙城大捷之事诏告天下,要百姓好好庆贺庆贺”汉武帝脸色一肃,提笔在手,微一凝思,写起了圣旨

汉武帝这道旨意与其说是圣旨,还不如说是一篇文章,把龙城大战的起因、经果、结局、战果都写进去了只有如此,百姓才会相信

果然,当汉武帝的圣旨传下之后,长安百姓终于相信汉朝已经击破匈奴了,无不是欢呼不已,长安再次处于欢腾之中

这胜利的消息,好象长了翅膀一般,传遍天下,凡有***之处,便有欢呼声

汉朝,再一次处于欢腾之中还是前所未有的欢腾,其程度已经可以说是狂欢了

XXXX

龙城,汉军列成阵势,阵势谨严,自具一股坚不可摧的气势,将士们个个一脸的喜悦

周阳在军阵前面,骑在追风驹上,打量着将士们,大声训话:“弟兄们:我们要回家了”

“回家回家”将士们齐声欢呼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天地

“弟兄们,我们冒着酷寒,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千里,我们来到龙城,与匈奴决战,取得了龙城大捷……”周阳的话还没有说完,又给一片欢呼声打断了

“龙城大捷”

这次胜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将是华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很难有人越,将士们欢喜之情难以言表

“我们击破了匈奴活捉了单于歼敌一百七十余万”周阳接着训话:“这是我们英勇故事的最好证明回家,弟兄们回到家里,把我们的英勇故事,告诉父母妻儿,让他们为我们自豪”

“回家回家”

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感情,那是感情的归宿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最想的便是家,一说起回家,将士们再次激动起来,恨不得立时飞到亲人身边,把龙城决战的英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欢呼,让他们自豪

“弟兄们:我们的故事必将千古流传千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提起此战,必将自豪的说,那是我的先辈完成的”周阳右手使劲挥动,激动的道:“弟兄们:我们将带着单于、匈奴的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都尉、左右骨都候、部落王、部族的首领,还有单于的权杖,冒顿老贼的墓碑,荣归故里”

周阳猛的转过身,朝南一指,大吼一声:“回家”

“回家回家”将士们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踏上了凯旋而归的征程()

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翻译

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翻译如下:

然而膝盖一弯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国势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为此痛哭流涕长叹不已啊!

原文《戊午上高宗封事》:

绍兴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斯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有关《戊午上高宗封事》的题目带答案 高考的

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的翻译是: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的翻译是: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这句话出自宋代胡铨创作的《戊午上高宗封事》。这是一篇奏疏,文中弹劾了王伦、秦桧、孙近等人,阐明了反对和议、坚持抗金的立场和理由,提出了将王伦、秦桧、孙近斩首示众的严正要求。

赏析:在“绍兴和议”之前这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深刻的政治斗争中,胡铨站在民族和人民的立场上,真理在握,义正辞严;但作为一个奏本,为了使赵构比较容易接受,又必须讲究斗争艺术。义正辞严和讲究策略的高度统一,构成了此文的基本特色。

全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并且经常间用表示决断的感叹句,气势磅礴,一往无前,节调铿锵,咄咄逼人,表现了作者一身正气,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气概。文中反问句使用频率也很高。

原文: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试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顷者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 。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举以使虏 举:拿来

B.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 啖:利诱

C.只如顷者敌势陆梁 陆梁:跳梁,跳跃行走不受拘束

D.引古谊以折之 折:责备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B.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桧乃厉声责曰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D.祸且不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竿之藁街

A.今无故而反臣之 B.欲屈万乘之尊

C.今内而百官 D.漫不敢可否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七年,金国废黜伪齐国皇帝刘豫,利诱南宋向金国投降。宋高宗习于苟安,不顾人民的反对,信任秦桧,让他主持和议。绍兴八年,胡铨上这个封事,反对和议,直接指斥皇帝。

B.文中以事实证明,虽然南宋的军队曾经接连在襄阳、淮上、涡口、淮阴等地败给了金国,但是比起当年在海上崎岖辗转的经历,已经好了万万倍。完全可以与金国一战。

C.文章以愤激语作结,指出屈辱的和议如告成,宋朝地位降低,成为金国的藩属,那就是个小朝廷了。

D.这篇奏疏弹劾王伦、秦桧、孙近三人,目的却是反对和议。金使是王伦引来的,所以先弹劾王伦。但是主持和议的是秦桧,所以弹劾秦桧是全篇的重点。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②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

答案:

17.A 推举

18.A 代词 B……的原因/靠它来 C竟然/就D将要/尚且

19.A 名作动 B使动C名作状D一般动词

20.C 不是被打败,而是使之败,战胜了金国

译文:

我恭谨地考察过:王伦本来是一个行为轻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诈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桧没有眼力,竟推举他出使金国。他专事奸诈虚妄,欺骗皇上,突然得居***,天下人无不痛恨唾骂他?现在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刘豫啊!刘豫象臣妾一样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儿皇帝,他自认为这是子孙称帝而万代不会改变的事业,金人一旦改变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绑起来,父子都做了俘虏。先例可鉴,记忆犹新,而王伦又想要皇上效法刘豫。天下是祖宗创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传下的帝位。怎么能把祖宗的天下变为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变成金人附属国儿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末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朝廷执政大臣都将降为陪臣,全国的士大夫都要废弃汉族的礼服,换上金人的服装。到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么知道他们不会象对待刘豫那样用无礼的态度强加到我们头上呢!三尺儿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敌人要他跪拜,那他也会怫然大怒;现在,堂堂宋国,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敌人脚下,就是小孩于都感到羞耻,难道皇上忍心这样做吗?

王伦的意见竟说:“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末徽宗的灵柩便可归还,太后便可回国,钦宗便可归返,中原便可收复。”唉!自从汴京沦陷以来,主张议和的人,谁不是拿这种话来引诱皇上呢?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而皇上还不醒悟过来,耗尽百姓的膏血却不知顾惜,忘了国家大仇却不思报复,含垢忍辱,拿天下来臣事金人却心甘情愿。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讲和,完全象王伦所说的那样,那天下的后人又将会把皇上说成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何况金人狡诈多端,而且王伦又用奸诈的手段帮助他们,那么徽宗的灵柩决不可能归还,太后决不可能回国,钦宗决不可能归返,中原决不可能收复。然而膝盖一弯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国势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为此痛哭流涕长叹不已啊!

过去皇上辗转避难在海道上,危险得象垒起来的蛋一样,那个时候尚且不愿面向北方对敌称臣,何况现在国家形势逐渐好转,将领们竭尽锐气杀敌,士兵们渴望奋起抗战。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势力到处侵扰,刘豫配合金人入侵,我军就在襄阳、淮水、涡口、淮阴等地击败过他们。现在比起当时流离在海上那样的危险境遇,当然已经好了万倍。***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们难道就一定会败在金人之下吗?观在无缘无故地反而臣服于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严,向金人俯首跪拜,三军将士不等作战士气就已经衰竭了。这就是鲁仲连仗义不尊秦为帝的原因,不是舍不得那尊秦为帝的虚名,而是顾惜那天下大势不容许这样做。现在朝廷内大小官员,朝廷外军队和百姓,异口同声,都想吃王伦的肉。内外议论纷纷,皇上却不闻不问,我真担心一旦事变发生,祸害将不可预料。我私下认为不杀掉王伦,国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纵然如此,王伦不值一说,而秦桧凭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这样的事。皇上有唐尧、虞舜的才资,秦桧不能使皇上成为唐尧、虞舜一样的国君,却想诱导皇上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近来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人所说的道理来驳斥他,秦桧竟大声责备他们说:“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难道不知道吗!”秦桧坚持错误、不听别人的劝告,从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至于他提出建议,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讨论可否议和,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而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来分担舆论的指责。有见识的人士,都以为朝廷没有人才。唉!真痛惜啊!孙近附和秦桧的意见,于是做到参知政事。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饥似渴,孙近却在中书省吃白饭,议事时完全不表示赞成或反对。秦桧说对敌国可以讲和,孙近也说可以讲和;秦桧说天子应当向金人下拜,孙近也说应当下拜。我曾经到过政事堂,多次提出质问而孙近却不回答,只是说:“已经命令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讨论了。”唉!参预决定国家大事却只求讨人喜欢,空占官位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敌骑长驱直入,还能抗拒敌人抵御外侮吗?我私下认为秦桧、孙近也应该斩首。

我充当枢密院一名属员,誓不与秦桧等同活在一个天底下。我的小小心愿,就是希望将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斩首,把他们的头颅悬挂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众。然后拘留金国使者,责备他们违背礼义,再从容地派出讨伐金国的军队,那末三军将土不待作战就已勇气倍增。不这样的话,我只有跳入东海一死罢了,岂能留在小朝廷苟且偷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