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_三王之治在于道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1 0
  1. 周而复始的意思是什么啊!~~~~
  2. 高祖本纪高祖竟酒,后。翻译
  3. 评价《史记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急急!!!!!
  4. 李长之《司马迁传》拾珠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霸王勇则勇矣,匹夫而已。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评价刘邦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论:“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周而复始的意思是什么啊!~~~~

1.形容循环的成语有哪些

顶针续麻 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如:成语接龙等。

出处:宋、元以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即一人说一条成语或诗文,下一个人以其尾字为首字,再接着说,说不出者为负,罚饮酒或其他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_三王之治在于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不止。’”

贞下起元 用以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出处:《易·乾》:“元亨利贞。”尚秉和注:“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

贞元会合 指新旧更迭。

出处:元鸥阳玄《魏国文正公许先生神道碑》:“论许先生之为臣,而推世祖之为君,则见我元国家之初,当贞元会合之气运,故善言先生,必以道统为先,而后及功业。

终而复始 不断地循环往复。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2.形容“循环”的成语有哪些

一晦一明[ yī huì yī míng ] 一暗一明。

常指昼夜循环。 出处:《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

《来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无往不复[ wú wǎng bù fù ] 指未有往而不返的。

指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同“无自平不顾”。

出处:《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孔颖达疏:“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

终而复始[ zhōng ér fù shǐ ] 不断地循环往复。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百,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顶针续麻[ dǐng zhēn xù má ] 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度 如:成语接龙等。

出处:宋、元以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即一人说一条成语或诗文,下一个人以其尾字为首字,再接着说,说不出者为负,罚饮酒或其他。

贞下起元[ zhēn xià qǐ yuán ] 用以表示问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出处:《易·干》:“元亨利贞。

答”尚秉和注:“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

高祖本纪高祖竟酒,后。翻译

周而复始的意思是: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日月的轮转更替,星辰的排列次序,阴阳五行相互转换,都是在不断循环的

例子季节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荣枯,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指循环往复

近义词循环不息、循环无端、循环往复、终而复始

反义词始终如一

扩展资料

1、周而复始的近义词

循环往复

解释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不止。’”

太史公说:夏商周三个王朝如果反复循环,,没有止息

例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

2、周而复始的反义词

始终如一

解释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吾观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军师不必多疑。

我看关胜大义凛然的样子,自始自终一个样子,军师不需要太过怀疑。

例子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评价《史记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急急!!!!!

意思是: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

原文: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译文:

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

出处:《史记》——西汉·司马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百度百科——高祖本纪

李长之《司马迁传》拾珠

孔子第一: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字仲尼,姓孔氏。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

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

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

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黄帝第二: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

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

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

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

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秦始皇第三: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名为政,姓赵氏。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

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

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曰: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

***,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

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

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於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

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司马迁评项羽:

[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 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吕不韦 “奇货可居”

越王勾践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灭于无疆!

汉高祖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一.司马父子

马氏,源出周室之太史,是代代相传的历史学家及天文学家。其可考先人,有司马错(在秦惠王前与张仪辩论过)、司马蕲(秦将白起的忠实部下)、司马昌(秦始皇时代当过主铁官)、司马怿(曾祖,做过县长)、司马喜(祖父,得过五大夫爵位)。

司马谈去世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告诉他“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闻言俯首流涕。

司马迁时常想起父亲的遗命:“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每思念到这些话时,他就觉出自己的使命,简直该当仁不让了。

《史记》起初叫《太史公书》,共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费十四年工夫写成。后人有言:司马迁是第二个孔子,《史记》是第二部《春秋》。

伟大的人物固然伟大,养育伟大人物的人却更伟大。

二.历史真相

我们现在所称的“秦始皇坑儒”,在西汉却被称为“秦坑术士”。

汉初之人对秦的感觉并不像后来这样坏,所以汉景帝才会说:“食肉者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太傅辕固生与道学黄生,有次在景帝跟前辩论汤武革命,黄生认为商汤周武并不是受命于天,而是篡逆。辕固生坚持说:“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答道:“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儒家讲君臣上下之分,所以黄生就用儒家的理论来驳儒家的辕固生了,言外却隐然讥讽汉朝之得天下也是等于篡逆的。辩论到这里,已经图穷匕首见,所以辕固生直然厚着脸皮说穿了:“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耶?”这是要诉诸统治者的权威以压倒论敌,于是汉景帝说:“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不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辩论遂不欢而散,以后便也再没有人敢讨论这个问题了。)

汉武帝一生都在追求封禅求仙,一直到69岁,才真正觉悟,承认过去的狂悖,把方士们都驱逐了,并说:“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然而这时已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他的一生实在是在“且战且学仙”里度过的。

刺客都是太寂寞了,只把一腔热血卖于识货的(自己认为的)人。

秦灭赵的缘故,是因为赵王迁的母亲是倡女,出身不正,所以轻信谗言,杀了良将李牧,因而大局才不可收拾。

汉高祖所封的一百四十多位为候的功臣,到了太初三年(前102),不过百年时间,因为子孙犯法,就只剩四个人了。(富贵难守是一个方面,另一面是法律的网越来越密了)

天下最可恶的,也就是那般助桀为虐的二花脸之流。司马迁说李斯“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就是一个典型。

三.儒家精神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所谓“有德”,所谓“闳览博物”,所谓“笃行”,所谓“深中隐厚”,所谓“内廉行修”,都是“君子”一义的内涵,活画出一个有教养、有性情、有含蓄、有风度的理想人格来。衡量人格,这君子的标准便是尺度。

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礼无非是人情,正是儒家所谓“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把人情(包括欲望)放在适当的地位,不是阻遏而是节制,并且让它有适当的发泄,这便是礼的真正意义,也是儒家的莫大功绩。

古典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理智。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生死鬼神都***取一个及其保留的态度,他不信地脉、不信龟策、更不信天。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春秋》是借具体事实推出抽象道理,《易》却是借象征来说明抽象原则。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古之君子,料能而行,度德而出,故悔吝去于身,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周易》言“大君有命,小人勿用”。

儒家的真精神是反功利!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求在己,不顾现实的精神,才是孔子的真正价值。

(《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厄于陈蔡,粮也绝了,跟随的人也病得起不来了,子路已经气,子贡已经不能忍耐,于是孔子用《诗》开导***:“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此时的子路最动摇,他说:“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于是孔子给他当头一棒说:“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贡对孔子的信仰稍为坚定一点,但也觉得和现实未免有些脱节,于是他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殊不知孔子的真精神就在不顾现实上,所以孔子也驳斥他道“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可见他们两人都不能了解孔子。最后颜渊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否丑也;夫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幽默赞许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自为尔宰!”这个故事有意义极了,孔子的真精神在这里,儒家的全部精华在这里!

孔子厄于陈蔡,分别问三个***: “《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使有智谋的人就能早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不精巧的手艺,但他的所作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网一样,先构出基本的大纲统绪,然后再依疏理扎,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格来敬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出君子的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这才免除了这场灾祸。)

四.何谓六艺

六艺并不是六种技术,而是代表六种文化精神或六种类型的教养。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如是观之,《礼》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乐》是一种“情感生活”的轨道,《诗》是一种“表现生活”的指南,《书》是一种“历史生活”的法则,《春秋》是一种裁判的圭臬,《易》是一种通权达变的运用。

合起来,便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既和谐,又进取;既重群体,又不抹杀个性;既范围于理智,又不忽视情感;既有律则,却又不至使这些律则僵化,成为人生的桎梏。

六艺在精神上是六种文化教养,具体则表现为六经。六经本不是分割的,每一部经典都代表某种文化意义,且都和其它经典在沟通着,在印证着,在发明着。

五.历史故事

元封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18万骑兵,越过长城,到达边陲,打发人告诉匈奴单于说:“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漠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

西汉下邽翟公,始为廷尉,宾客填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成语门可罗雀出处)

征和二(前91)年,武帝与太子戾发生误会,父子大动干戈,当时田仁把守东南门,太子兵败,他觉得皇帝父子之争,不便操之过急。便让太子由东南门逃走了。但武帝在盛怒之下,将田仁腰斩。

任安死得更冤,他那时是护北军使者,太子给他节,叫他发兵,他受了节,但没敢出门。事后汉武帝听了却大怒道:“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太初二(前103)年,公孙贺被拜为丞相,竟不敢受印,跪着不肯起来,勉强受了以后,便说;“我从是殆矣!”

征和元(前92)年,巫蛊案发,据说丞相公孙贺之子敬声和武帝之女阳石公主私通,他们在路上埋了些本偶人,准备诅咒武帝。到了第二年,便把公孙贺父子及其全家杀了。

王式是武帝之孙昌邑王贺的老师。汉昭帝去世,霍光迎昌邑王贺来嗣位,可是没有一个月,就因为他无道而把他废了。他的许多臣下,除了有多次谏诤的,大半下狱而死。王式也几乎不免。当时曾被责问为什么没有谏书?他说:“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这样,才幸而得保首领。但自此,却就回家,再不敢教书了。

司马迁所追求的是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好作为后来人的借鉴。

六.自然与终始

《老子》所谓“自然”,即“顺其自然”。

因为顺其自然,不加人力,所以也可称为“无为”。“无为”就是不勉强地做,尊重客观力量,顺势而为,自然而然。

司马迁时时提及“终始”。

“终始”者,并不是一堆死的东西摆在那儿,如果那样便只是史料而已。

“谨其终始”是客观地遵循这一种演变,“察其终始”是对于这一种演变加以观察,最后加以组织,那就是“综其终始",而且更要看出其中的意义,寻出一种原则,也就是所谓的“通古今之变”了。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忠,质厚也。野,少礼节也)。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多威仪,如事鬼神)。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一作薄)。故救僿,莫若以忠(复反始)。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