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的实义_五蕴皆空通俗的理解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23 0
  1. 举例说明生活中具体哪些行为才算行善中的布施?
  2.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3. 怎样信佛教?
  4. 通俗的佛教书籍,入门的,介绍几个
  5. 我是初学者,读哪种经书好?

转自伦吧1、 忘不了您(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五轮真弓 填词:林敏聪)

(收录于:《忘不了您》专辑,发行时间:1981年8月)

五蕴皆空的实义_五蕴皆空通俗的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歌可以说是阿伦的成名曲,据说当年灌录这首歌时,阿伦罕见地一时找不到感觉,多次通不过,郁闷之余借酒消愁,谁知插柳成荫,籍着微熏找到了感觉,一气呵成铸就天籁。动听的小提琴声拉出前奏,几分忧伤几许深情,奠定了全歌的基调。总觉得阿伦的每首歌总有那么一段词或是一个字唱得非常出彩,犹如神来之笔给你带来点睛之唱,让你既感叹又佩服。我觉得“每天为我忧日夜挂念”中的“忧”便是点睛之唱。我也听过其他人的日语版,没阿伦唱得这般深情,如此难忘。

2、 雨丝·情愁(第五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三名)(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五轮真弓 填词:向雪怀)

(收录于:《爱人·女神》专辑,发行时间:1982年4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雨丝滂沱,缘愁如***似个多。置身于滂沱大雨中,便似千针穿我心(痛彻心扉);“怜悯”、“抑郁”、“昏暗欲沉”(心情极度灰色);一丝奢望仅是敲敲你窗(似是走投无路);朦胧背影都黙含韵味,情不自禁(只是情难再续);“灯光熄灭”、“长堤已崩”(绝望无奈);“空虚”、“孤寂”,唯有强忍(裂痕已无法修补);心痛如***,雨丝似针,人又何妨尽湿(只因想你太入神)。真的是情愁如雨丝,缘愁似个多。

3、 迟来的春天(第六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二名;198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因幡晃 填词:向雪怀)

(收录于:《春…迟来的春天》专辑,发行时间:1983年4月)

在不合适的时候遇见了合适的爱,欲爱不能,欲罢不甘,只好将热爱埋藏于心底,“矛盾绕心中没法奔放”,“矛盾的冲击令我凄怆”。时空的不和谐令人伤怀不已。

谁人将一首歌唱出希望,永恒的谭校长不知不觉永恋上。

在198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校长把“更加上这首墙”唱成了“再加上这首墙”,这不怪校长,也谈不上白璧微瑕,怪只怪我们对他的歌太熟悉了。

回复2楼2012-05-26 00:59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4、 雾之恋(这首歌没有入选十大,很令人费解。可能是当时校长入选的歌曲太多了,多达十首季选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铃木キサブロー 填词:林敏聪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雾之恋》专辑,发行时间:年1月)

深情的钢琴声作铺垫,一段故事由阿伦娓娓道来。

清脆的钢琴声犹如雨点,星星点点,一段爱恋在不知不觉中萌芽,何时来哪天会走,一切都不可意料。

就象是雾,一夜之后清晨醒来已是满天雾漫,情于朦胧间已走近你我身边,情愫暗结。

偏偏天公不作美,万里霞披,雾渐引退,就象是情爱不知何时已变了样,山盟海誓就如雾一般见不得阳光,经不起考验。

纵然阿伦象孩童一般固执地重复(真的是象孩童一般的执拗口吻,请仔细听):“还是爱着你,曾话爱着你!”已挽留不住这份爱,万般无奈地让它流走。

阿伦自心底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呼喊:“每次我望真你,每次我望真你,你那眼光中也都带泪。每次我望真你,每次我望真你,你那眼中都有我。”随着阿伦几近哭泣的呼喊响起了如歌似泣的小提琴伴奏声,泣诉般的小提琴伴奏音推波助澜(一定要辨听到此时的小提琴伴奏音,否则意境上会大打折扣),一阵阵痛苦的狂潮淹没了你我,几欲窒息,唯有眼泪可舒缓心中所恸。

“最佳编曲卢东尼”是一位吧友的ID,也是我的一句话。

收起回复3楼2012-05-26 00:59q233781698: 一阵阵痛苦的狂潮淹没了你我,几欲窒息,唯有眼泪可舒缓心中所恸。 就是这感觉。。。2012-6-17 23:14 回复我也说一句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5、 幻影(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编曲:林敏怡 填词:林敏聪)

(收录于:《春…迟来的春天》专辑;清唱版收录于:《雾之恋》专辑)

这是**《阴阳错》的主题曲,仿佛是东方版的《人鬼情未了》。阿伦的古装造型也是一绝,多情美公子欣跃于银屏间。配合缠绵悱恻的《幻影》,更添无限魅力,神女应无恙,远去徒留千古绝唱,每晚魂散梦中。

6、 爱的根源(第七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五名,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陈斐立 填词:林敏聪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爱的根源》专辑,发行时间:年7月)

这首歌很是阳春大气,是很抒情、非常完美的一首歌。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是非常期待聆听这一段:贝司响起,阿伦深情地缓缓唱出:“谁在昨日,用和暖呼吸温暖我”。又是阿伦的点晴之唱“和暖呼吸”将人带到昨日恋情的伤感地带,昨日的“和暖呼吸”是多么令人怀念和伤情,只有阿伦才能唱出“和暖呼吸”的伤感韵味。当年听到这首歌时我便暗暗打定主意,将来我如果举行婚礼,肯定在婚礼上播放这首歌。后来与相恋七年的同学结婚时,喜欢简单轻松的我不想为繁文缛节所累,未举行婚礼,所以夙愿未达成。题外话,最近在看纪实***《侯卫东官场笔记》,主人公侯卫东与我的年龄相仿,同在一个时代背景生活,还有一点也是相同的:他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再加上我的心路历程或多或少有他的影子,这篇***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仿佛***里写的就是我(当然,我没有卫东这么厉害),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勾引起我无数的美好记忆,不知不觉中对这份姻缘又倍加珍惜了几分。

回复4楼2012-05-26 01:00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7、 夏日寒风

(作曲:芹泽广明 填词:林振强 编曲:大谷和夫)

(收录于:《爱的根源》专辑,发行时间:年7月)

当阿伦咬字清晰急口令般唱出:“挤迫的沙滩里,金啡色的肌肤里,闪砾暑天的汗水”时,听着真的很带劲。听此歌最震撼的一次是魅力千禧演唱会上所唱的版本,现场一片红色的海洋,彻底沸腾了。

8、 爱在深秋(第七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九名;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金奖)(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李镐俊 填词:林敏聪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爱的根源》专辑,发行时间:年7月)

对于这首歌我真的不知说什么好。它就在那,随你说它好听或不好听都可。

9、 捕风的汉子

(作曲:高见泽俊彦 填词:林振强 编曲:甲婓正人)

(收录于:《爱的根源》专辑,发行时间:年7月)

这是一首很容易接受的一首歌,在演唱会上是很能调动气氛。“像是立了心一生追悼”,当年这一句我可是学了好久才不至于唱得拖泥带水。

10、酒红色的心

(作曲:玉置浩二 填词:向雪怀 编曲:甲婓正人)

(收录于:《爱的根源》专辑,发行时间:年7月)

一颗挚爱之心几许落寞,只因天知地知我知而你未知,但愿你知,一颗满载爱意之心。

酒不醉人情醉人,情借酒力尽诉衷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爱的宣言。

“谁人被你爱着,幸福开始,都会快乐忘形。”爱的愉悦是这样吸引人,虽饮鸩亦愿尝。

11、谁可改变

(作曲、编曲:顾嘉辉 填词:郑国江)

(收录于:《爱的根源》专辑,发行时间:年7月)

“谁可以将,将光阴倒转”,一个点睛之唱“将”字唱得整首歌峰回路转,绝望之中点燃希冀之光。 歌者恋歌浓情30演唱会上,校长将“痴痴相恋”唱成了“依依相恋”。

回复5楼2012-05-26 01:00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12、爱情陷阱(第八届十大中文金曲第十名;198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金奖)(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芹泽广明 填词:潘源良 编曲:入江纯)

(收录于:《爱情陷阱》专辑,发行时间:1985年2月)

读中学时某天中午校园广播响起一首劲歌,被它激扬的节奏所吸引,我忙问旁边的同学,这首歌叫什么名?答: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爱情陷阱》。我自此掉入陷阱沉伦不已。《爱情陷阱》的大热,使得“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成为当时港人的一句口头禅。

13、雨夜的浪漫(第八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一名;1985年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铃木キサブロー 填词:向雪怀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爱情陷阱》专辑,发行时间:1985年2月)

《雨夜的浪漫》是浪漫经典,是我的最爱。词曲、编曲、演奏、演绎都配合得天衣无缝。于前奏、间奏及尾声凌空悠扬而出的萨克斯风吹奏曲极富浪漫气息,又暗喻浪漫故事一波三折。“浪漫呼吸中、漆黑中,就只有你共我”,轻颤微哽的“只有”(又见点睛之唱)二字尽道出历遍风雨后二人世界的深情与激动,喜极而泣,哽咽难言。“这滴下雨水,多么多么需要你,长夜里不可分开痴痴醉。”需要你就如滴下雨水,是多么的自然而又执着。痴心一对,雨下共伞,细赏雨滴,是多么富有浪漫情怀。不知是雨感染了人,还是人感染了雨,人深情浪漫,雨亦洋溢浪漫气息,共同营造浪漫氛围,唯愿时间在这一刻停留,只羡鸳鸯不羡仙。

如果说最佳编曲是卢东尼,最佳填词便是向雪怀,最佳演绎更是我们的校长。

14、暴风女神lorelei(198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芹泽广明 填词:林振强 编曲:入江纯)

(收录于:《暴风女神lorelei》专辑,发行时间:1985年12月)

从这张专辑开始,中图公司开始进口校长的卡带在内地销售。这是一首歌很劲的劲歌。大概是1989年,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我有一盒太平洋影音出版的《谭咏麟金曲卡拉OK》卡带,伴奏很是忠于原编曲和配乐,非常的原汁原味,封套沿用《半梦半醒之间》的系列,其中就有这首歌的卡拉OK。我向同学提供了卡带并建议他选唱这首歌。比赛时学校礼堂都快给暴风女神掀开屋顶了,该同学震撼出击一举夺魁。当然他当时另一首参赛歌曲陈汝佳的《故园之恋》也唱得极好。

回复6楼2012-05-26 01:01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15、朋友(第九届十大中文金曲第六名;1986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芹泽广明 填词:林振强 编曲:入江纯)

(收录于:《暴风女神lorelei》专辑,发行时间:1985年12月)

确实“人生如梦,朋友如雾,难得知心”。“为着我不退半步”的挚友,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此情此景唯感造化怜人。

当年向雪怀作为填词人获奖,当被问及哪首词是他的得意之作时,他轻轻哼出:人生如梦,朋友如雾……

16、第一滴泪

(作曲:刘以达 填词:向雪怀 编曲:山崎稔)

(收录于:《第一滴泪》专辑,发行时间:1986年7月)

很难得刘以达写了这么一首这般“正经”的曲子,非常伦式,估计是为校长量身订做的。“再见的声音如像春雷”既比喻又夸张,不晓得有没有双重修辞手法的说法。

这张专辑的卡带,中图也进口了,售价15元,当时我一个月的伙食费加零花钱总共才40元,要省三个月早餐钱才够钱买。

回复7楼2012-05-26 01:01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17、无言感激

(作曲:神林早人/深泽德 填词:小美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第一滴泪(第九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五名;1986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专辑,发行时间:1986年7月)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饱含艰辛和泪水,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你能,自己感动自己,你就无愧于天地间,你就是幸福的。

18、无边的思忆(198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

(作曲:纲仓一也 填词:卢永强 编曲:入东纯)

(收录于:《墙上的肖像》专辑,发行时间:1987年1月)

少男少女时期遇上了这首歌,当时有很强的代入感,很容易就引起共鸣。校长在***金曲回归演唱会上坦言这首歌不容易唱好,有点类似《爱到你发狂》一歌有点急口令,换气位不好掌握因而难唱。

19、墙上的肖像

(作曲:刘以达 填词:陈少琪 编曲:周启生)

(收录于:《墙上的肖像》专辑,发行时间:1987年1月)

很少有一首情歌唱得这般气势磅礴,很是爱听这一句:“过去爱歌一再唱,痛苦心中荡漾”。有点异军突起的感觉。

我觉得微醉合沉沦同学有一段关于这首歌的评论很精彩,这里借用一下,原文如下:

我也狂喜欢05演唱会的《墙上的肖像》,尤其是那句:

“星星晚上不再照亮,埋藏在心是创伤”

星星晚上——高亢,

不再照亮——低柔,

埋藏在心——渐高,

是创伤——再度高亢

一句歌词,竟然让阿伦表现出这么多层面,我的心脏都被他的煽情给煽晕过去了!

阿伦怎么可以唱到这么好,如果换个人模仿这个唱法,肯定不会这么自如地演绎歌曲内涵!

回复8楼2012-05-26 01:02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20、知心当玩偶(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五名;198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谭咏麟 填词:陈少琪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再见吧!?浪漫》专辑,1987年7月)

由中图进口的《谭咏麟87新歌精选》里,《再见吧!?浪漫》专辑里的歌几乎全数入选,唯独少了这一首《知心当玩偶》,很是无言。很喜欢这首歌的前奏,有点不羁的感觉。

21、再见吧!?浪漫

(作曲:新星玲于奈 填词:林振强 编曲:矢岛贤)

很好听的一首歌:“我厌透天天晚上 我也似在悼念 每晚也再献上 一枝鲜花 一串创伤”。唱得太爽了:浪漫已死!觉得出了一口恶气,某些言情***害人不浅。我觉得这首歌很难唱出它的韵味,K歌时是从来都不敢点唱的。

22、Don't Say Goodbye(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第二名;198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排行榜冠军歌)

(作曲:大津彰/铃木キサブロー 填词:黄真 编曲:卢东尼)

(收录于《再见吧!?浪漫》专辑,1987年7月)

经典好歌,但不易把它唱好,除了阿伦。阿伦独特的深情声线,将这首歌演绎得至深情意。

还因为歌名,阿伦多次将这首作为演唱会的告别歌,就和《讲不出再见》一样,曲已终人未散。“与大部分爱情歌的MTV不同,这首歌的MTV没有男女之情作为主题,而是以阿伦走进演奏厅的场景作为开端,串联起阿伦舞台上下的许多影象,一幕幕掠过,也串联起阿伦永不离开的精神,也许,这个Don't Say Goodbye原是阿伦说给歌迷的” 晚崖说得对,所以这

首歌听起来没有平常情歌(也许它本来就不是情歌)那般缠绵私情,而是气势磅礴,给人予温馨、力量

一句“缘份盼永远,延长下去”令人感慨万千,不仅道出歌手与歌迷的心声,而且阿伦还一步一步将这一热切心声变成现实。一句话,一生牵,终生情。

校长的人生是积极人生,开心人生。

与这首歌有关一个小故事:1988年,班里要举行联谊文艺晚会,一位女同学通过女班长邀我在晚会上合唱这首歌,我忙不迭地欣喜应承。未几,女班长传话:合唱取消。我不解忙问原因,几经追问,终答:此歌不适合男女学生合唱,因为歌词的内容有“吻”。我大跌眼镜,忙翻看歌词查找,几经琢磨,有吻的嫌疑的只能是这一句歌词:今宵告别他朝相亲。这事太让我匪夷所思了,惊讶之余一直都记得这位女生的名字,至今还记得。

回复9楼2012-05-26 01:02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23、不见不散

(作曲:德永英明 填词:向雪怀 编曲:周启生)(1988.2《迷惑》)

“重逢又似极渺茫”唱得很伤感又略带些许哀怨。“可知你最难忘,情景最难忘”中“最”唱得很有韵味。这首歌让我一下子记住了曲作者德永英明,因而对《情义两心知》也很有感觉,甚至乎对张学友的《蓝雨》也很有感觉。

记得蓉若微尘同学曾对此歌发表过很丰富、深刻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本吧里搜索阅读。

24、爱的逃兵

(作曲:谭咏麟 填词:潘源良 编曲:卢东尼)(1988.2《迷惑》)

此歌的抒情风格与《变奏》有点接近。什么时候键琴又再响,声音依然漂亮,而你是否依然美丽?什么时候风柔柔,仿若你轻声呼唤我回头,而你会向我挥手吗?

25、偏爱

(作曲:谭咏麟 填词:向雪怀/李明珠 编曲:卢东尼)(1988.2《迷惑》)

这首歌是天然属于校长的,天然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长,“无依,似首诗,像星雨诉说我的痴,情丝、愁丝,在天边偷看小天使”校长唱得高亢、悦耳,听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但我恨,为何再度感动演唱会上,现场的观众还让校长选唱这首歌,现时校长的嗓音已不再很适合唱这首歌了。

这首歌的独唱版收录于1998年5月1日发行的大碟《万能的你(Dance Mix)》,2009年9月也发行了复黑王CD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听听。

回复10楼2012-05-26 01:03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26、半梦半醒

(作曲:梁*** 填词:潘源良 编曲:卢东尼)(1988.2《迷惑》)

相对这首歌而言,我更喜欢它的国语版《半梦半醒之间》,这是我最早听到的校长的国语歌,感觉很特别,很抒情、很清新的感觉,印象亦很深刻,这张国语专辑的封套我也是最为喜欢的。

27、拥抱

(作曲:纲仓一也 填词:简宁 编曲:松原正树)(1988年8月《拥抱》)

1988、1989年这两年是我最痴迷于伦歌的时期,自然而然,《迷惑》、《拥抱》、《爱念》等同期发行的专辑是听得最多的。特别是《拥抱》专辑,应该是听得最多的,以致现在反而听得少。《拥抱》是这张专辑中唱得最让人同情的了,其中让人感触最深,几欲滴泪是:

夜夜梦话全是你 常携着过往照片在回味

合上两眼 默默悼念 苦苦追忆痛别离

昨日昨日曾话过 何妨让暖暖爱意医痛楚

自你远去 默默受罪 心中抑郁暗泪垂

请请请 请不要走 可否抛开往日恨愁

求永远永远紧握你的手

28、水中花(1988《拥抱》)

作曲、填词:简宁 编曲:刘以达

校长在《感动全城开拓义工世界音乐会》的现场上谈到了这首歌,这首歌与《上次无下次》等比较,《上次无下次》较深,而《水中花》较浅,但很好听,现实确实如此,《水中花》很大热,古人亦有先见之明,曾云: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在我们的校长很豁达,不会因为有了《阳春白雪》就不屑于唱《夏里巴人》,我们亦因此欣赏到如此多的雅俗共赏的歌曲,各取所需,不亦悦乎。由于《水中花》的大热,直到1989年张国荣同名专辑(又称《侧面》)发行时,依然热能未减,因为余音绕梁,以致听到《侧面》专辑中的《情感的刺》时不由猛拍大腿,“请你收下这(悔改的诗)”和“这个深夜里”这一段竟然是同一曲调,同理,“请你体谅这(回头浪子)”和“冰冷的梦里”也是同一曲调,你可以唱成“冰冷的梦里悔改的诗,这个深夜里回头浪子”而《情感的刺》这歌丝毫不会走音,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对比一下。

就唱功而言,粤语《水中花》比国语《水中花》更胜一筹,飘忽之爱犹如水中花、镜中月,只可看看不可触摸,不必太多感慨便已了然心中所憾。

粤语版的《水中花》很飘逸空灵。特别是当唱到“如倒映水中的鲜花”时一个“花”字便唱出全曲的韵味,还有“花香”虽淡亦醉人。可惜的是校长现场版的《水中花》始终唱不出专辑版里所蕴含的韵味。

回复11楼2012-05-26 01:04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29、八十岁后(1988年8月《拥抱》)

也许两人能够相濡以沫一起慢慢变老,直到八十岁后,靠的不是誓言,而是缘分。然缘属天定,份在人为,凡事均有两面,不可走极端。虽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但戏如人生,如果为其所感染,当一回傻子又何妨。人至察则无徒,过于精明苛察,往往都会郁郁寡欢。难怪乎郑板桥会感叹:难得糊涂。这决非一时心血来潮之语,而是至理的人生感悟。也许是糊涂太难得,才上演出如此多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如果糊涂能够让你我永远拥有这份独特趣味,不妨就糊涂吧。也许有时会很难,就不妨翻出这半截旧戏票来回味一下当时初相识时共度过的快乐时光,浓缩了快乐时光的旧戏票是杯醇酒,能让你继续沉醉,让你总相信八十岁后仍然能分享好戏,纵已失去浪漫气氛,往日情节亦记起,每一个画面里、每一个灯影里,如重播一切,有我共你。

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正因为矛盾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而又极富有生命力。

30、心手相连(1988年9月《心手相连》

1989年的某一天,我走在忠介路,突然留意到路边有个临时摆摊,专将CD转录为卡带出售,眼尖的我发现了老板有这张CD,如获至宝忙让老板转录一盘卡带给我。由于这张专辑的英文歌较多,为了能够听明白,我便一边等待转录一边借来老板的歌词来抄写。老板逢人便以称许的口气说道:“这位学生哥好厉害,专听英文歌的。”其实我是专听校长的歌的。我第一次听《心手相连》就是在这盘翻录的卡带上听到的,而我的其他同学一般都是在上海中唱引进的卡带上听到的,记得这张引进版的卡带的封面和《爱情陷阱》的封面很相似。某天暑***结束返校,一位同学一见到我便冲我嚷嚷:暑***出海时在船上听《心手相连》感觉太震撼啦!非常有气势!”当然,这首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华语版自是非同凡响,大气磅礴,响彻云霄,山海和应。

回复12楼2012-05-26 01:05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31、情义两心知(1989年2月《爱念》)

前奏便已令人心醉,细细微微皆因爱君无限。

今年8月23日徐才女发微博祝校长生日快乐,选用这首作为背景音乐。

微博内容如下:

大概15岁那年,朋友给了我一个电话,是我喜欢的歌手在北京暂住的酒店房间号,自己不敢打,给了几个同学,她们打过去都被酒店接线员拦截,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打了一个,居然被转进去了! 吓得我…… ,也是俺这辈子唯一“追”过的星儿…… ——给少年时自己的记忆:谭咏麟AlanTam(@谭咏麟AlanTam) 生日快乐哈!

以下是校长的微博回复:

多谢你的祝贺!亦希望当年的你没有给我责骂,若然有我在这里说声抱歉!因我通常演出之前都会不吃只睡,休息对一个即将演出的歌手来说非常重要,望能体亮!

32、爱念(19889年《爱念》)

《爱念》这张专辑不错,作为主打歌《爱念》非同寻常。一句“再见总是永没止”便让人黯然神伤。

“爱念重生,尽献出心中爱一份”,阿伦至情至深的演唱,让人备感这份爱的深情与沉重,是发自心底的挚爱之声,情重意浓。被爱牵引,为爱执着,望能尽诉爱意,这就是对爱的追求。

“爱念重生”于歌尾处反复吟唱,暗喻重生爱念生生不息。

回复13楼2012-05-26 01:05

深秋幻影1知名人士11

33、红尘岁月(1993年《情心义胆》)

夕阳如血,黄沙漫道,两位侠士,面对巍峨群山,负手并肩而立。

侠士甲深吸一口气,眼微闭,眉紧锁,缓缓道出:“回头看红尘岁月。”

侠士乙若有所思,似答未答:“似个戏班剧场。”

侠士甲侧目望了侠士乙一眼,继续说道:“人潮里随时揭幕。”

侠士乙叹了一口气:“碰上对手极强。”

侠士甲点了点头:“旧角色屡次担演。”

侠士乙面容平静:“只需转换对白。”

侠士甲脸色略为凝重:“剪辑了梦和泪。”

侠士乙轻轻一笑:“妄想加理想。”说完摇了摇头兀自离开。

侠士甲独自望着眼前一片苍翠,微风过处,树枝轻歌漫舞,落金斑驳。一双鸟儿相互追逐飞向天际。侠十甲的视线被鸟儿引至天际,思绪又回到了从前,动容地自言自语:“前尘里情和往事,满布你的印象。”顿了顿又说:“愁和怨徘徊涌现,你已变改立场。”一声叹息,握了握拳头,语调渐低:“令这生最美一章,迫于转换对象!”

余辉渐收,暮色蔼蔼,景物逐渐朦胧,微风拂面,撼树无影。侠士甲转身离去,略有倦容,眉已舒。

34、心经(19***年《永恒的珍》)

广州老罗推荐的曲目将纯粹翻唱的曲目排除在外,可惜了好歌无数。但翻唱总是相对于原唱而存在,《心经》这首歌既然一时说不清原唱的归属,就原谅我自私地其归纳进来。

我想像校长在录音棚唱这首歌时的神情应与***年演唱会上的神情是一样的肃穆。

校长唱《心经》自是很好听,特别是唱“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时,悲喜自尝,甘苦自知,苦厄自度,心中已有慈航。

梅艳芳唱《心经》极好听,一开篇就让人沉醉,说是天籁之音不为过,不愧是***巨星,非同凡响。另外草蜢唱的也很好听,特别是唱“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时,自有一番清纯韵味。

对于佛我知之甚少,信佛也谈不上,也没学习过佛文、佛理。但我喜欢佛,喜欢佛的宁静与慈悲,虽没有刻意去了解佛,但常凭感觉去感知佛。我臆认为佛认为一切的罪业苦难源自贪欲,所以通过修为可以去贪欲,清心寡欲而少苦恼,四大皆空而无我,亦即不因为己欲而伤神嗔怪。但矛盾无所不在,有所失必有所得,清心寡欲也是一种苦,痛苦与快乐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贪欲带来争斗劳累亦带来享受***,无欲无求无烦嚣亦无享乐,孰重孰轻,孰好孰坏,只有施主自知,所以说“悲喜自尝,甘苦自知”。孰取孰舍,在于施主的造化和选择,当生命屡次感到不能承受之沉重,过多的贪欲带来更多的争斗、劳累、折磨,享乐渐成一种***,四大皆空的平和心境就成为难于奢求的一种幸福。此时如能明白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理,达到“五蕴皆空”的境界,便可心魔自我击破,求得解脱,也就是佛常点化世人时所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苦海启慈航,所以说“苦厄自度,心中已有慈航”。

这就是校长唱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时给我的感受。

举例说明生活中具体哪些行为才算行善中的布施?

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x0d\\x0d\肖大志\x0d\\x0d\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x0d\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x0d\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x0d\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x0d\觉行圆满\x0d\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x0d\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x0d\心平积福\x0d\欲重招殃\x0d\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x0d\若无前世心中毒\x0d\哪有今生意外灾\x0d\\x0d\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x0d\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x0d\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x0d\三星白兰地\x0d\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x0d\\x0d\庭前花始放\x0d\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x0d\\x0d\公门桃李争荣日\x0d\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x0d\\x0d\树已半枯休纵斧\x0d\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x0d\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x0d\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x0d\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x0d\大行绝俗忘荣辱\x0d\至道无情空是非\x0d\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x0d\五蕴皆空观自在\x0d\一心不乱见如来\x0d\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x0d\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x0d\普沾甘露,常念南无***\x0d\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x0d\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x0d\一心常忍辱\x0d\万事且随缘\x0d\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x0d\软首妙光,威名显赫\x0d\雄狮利剑,宝相庄严\x0d\“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x0d\观美女华瓶盛粪\x0d\叹凡夫甘愿投泥\x0d\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x0d\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x0d\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x0d\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x0d\漏尽-飞身-去\x0d\心空-及第-归\x0d\\x0d\可怜-鼠辈-偷酥-死\x0d\堪羡-鸽王-绝食-生\x0d\\x0d\以-神通力-护持-正法\x0d\设-孟兰盆-超度-慈亲\x0d\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x0d\同时-闻-授记\x0d\次第-得-菩提\x0d\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x0d\同时-闻授-记\x0d\次第-得菩-提\x0d\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x0d\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x0d\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x0d\心莲-清净\x0d\○○○△\x0d\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x0d\△△○○\x0d\\x0d\心驰-有外-实迷-有\x0d\○○△△△○△\x0d\身处-空中-不见-空\x0d\○△○○△△○\x0d\此二联中,一三***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x0d\建-曼荼罗坛-修法\x0d\于-阿兰若处-参禅\x0d\\x0d\直心-乃-万行-之本\x0d\贪欲-为-诸苦-之源\x0d\\x0d\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x0d\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x0d\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x0d\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x0d\真身已过凡间望\x0d\○△○△\x0d\妙法不堪小智听\x0d\△○△○\x0d\又如:\x0d\无所从来何有相\x0d\△○△△\x0d\得成于忍不生心\x0d\○△○○\x0d\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x0d\两表酬三顾\x0d\△○△\x0d\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联)\x0d\△○○\x0d\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x0d\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x0d\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x0d\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x0d\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x0d\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x0d\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x0d\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x0d\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x0d\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x0d\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1.忌同声落脚\x0d\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x0d\2.忌同声收尾\x0d\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x0d\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x0d\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x0d\4.忌孤平或孤仄\x0d\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待续)\x0d\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下)--转\x0d\\x0d\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x0d\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x0d\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x0d\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x0d\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x0d\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x0d\漏网之鱼,世间时有;\x0d\脱天之鸟,宇内尚无。\x0d\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x0d\\x0d\业流不住勿贪境;\x0d\命运相同莫恨人。\x0d\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x0d\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x0d\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x0d\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x0d\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x0d\6.忌同义相对\x0d\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x0d\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先讲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农民在自家地里耕地,却意外地翻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斤重。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的,再也不用风吹雨打太阳晒地干活。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听完这个小故事,大家可能都笑了,笑这个农民如此贪心。在我们的佛法中,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布施有三种:一、财施,分内财施和外财施。施舍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叫内财施;施舍钱财田地等,叫外财施。二、法施,以人间善法或佛法教化大众,叫法施。三、无畏施。关于布施这个题目,社会上流通的佛教普通读物对此阐述得不是很透彻,大都停留在世间法的自利利他的道义水平上,即使谈“三轮体空”,也过于泛泛而谈,很少从切实的修行、发慧角度阐述布施的功用。如果我们细读佛教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布施是作为修行法门开立的。在修习六度菩萨道时,布施列为第一圣道,对治五毒首魁──贪心,即“执我”“执有”之心。布施本身不是目的,布施的目的在于通过布施达到净行净心。所以经典中把布施列为菩萨道。如果把布施仅仅视作助人为乐,从布施行为中获取一份自我满足,内心安宁,那么,这种布施仍为俗趣。我们禅宗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相会交谈不契的公案,就是围绕布施这个题目展开的。没想到达摩祖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不是实相。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由于与梁武帝相谈不契,达摩祖师遂一苇渡江北上,后卓锡于少林寺。这个公案很清楚地说明,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为布施而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没有“实相”。什么样的布施才具有“实相”?达摩祖师开示我们:“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实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义上的布施;说得再通俗一点,布施为了对治贪心,为了修行净心,为了去“我执”、“有执”,为了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的空性。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内在的;布施只是修行人舍离诸有心、体证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轮体空”。事实上,有实际修行经验的人都有体会:修行的过程,也就是增长智慧的过程。修者通过修行,舍离诸有,体证诸有空性,洞悉世上万事万物迁流不住之理,这就是智慧。所以布施作为修行法门,作为菩萨圣道,也是智慧之道。佛经载释尊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圣迹,我们仅仅感受到释尊利生的大慈大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深察到释尊“照见五蕴皆空”的大智大慧。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舍”字,即释尊舍身饲虎的“舍”字。过去我们对此强调不够,通过实际修证才发现,舍心的培养在具体修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舍心与布施关系非常密切,是表里关系,是一体的。但是不少人对这两者的关系不了解,甚至错解,一方面对佛教倡导的布施善举深表欢迎和称赞,另一方面又认为佛教消极厌世。实际上,佛教的“厌世”不是消极的,不是逃避式的心理厌恶,而是对世俗生活觉醒后,即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空性过程中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佛教的“厌世”,对世俗生活的舍离,恰恰最能体现出佛***对于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超越自己的珍贵品质。正是这个意义上,相传唐太宗曾感叹:“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佛教的“厌世”与世俗生活中的想不开、寻死之类混同起来,那么,修行者的“厌世”程度,即内心舍离世俗生活程度,应是衡量修行者修行功夫非常重要的标志。因为修行者舍离世俗生活的程度与修行者对世俗生活的认识觉悟程度直接相关,所以,修行者的“厌世”程度,也是修行者智慧水平的标志。一个人真对人生宇宙有所觉悟,对世间万事万物空性有所体证,那么可以肯定,他对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离。正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提倡“抓大放小”政策一样,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也有个“抓大放小”的过程。所谓“放小”,就是放弃、舍离人生中不重要的东西,比如舍弃世俗生活中的那些小惠小利、狭隘的自以为是、一己之见等等。所谓“抓大”,就是抓住人生生死头等大事,觉悟人生,了脱生死,成就道业。现在我们都非常仰慕高僧大德,包括古代的禅师,甚至道家的***等,这些高人之所以高,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就因为他们洞彻人生,舍离世俗生活。即使如济公辈将自己混迹于街坊酒肆之中,但他们的内心与世俗生活却是离得远远的。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舍”字的含义,明白了舍离的道理,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布施的意义。舍离与布施是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舍离,就没有真正的布施。佛经上将布施列为菩萨道之首,决不能把菩萨简单看成是一个乐于助人、闻声拔苦的大好人,菩萨更是一个洞察人生、宇宙实相的大智人。菩萨的出世与入世并不矛盾,菩萨首先是对世俗生活已经觉悟,并在内心彻底舍离了世俗生活,达到“自净其意”的境界,无“我执”、“有执”,完成了对世俗生活中诸有万物的超越,证入空境;这就是所谓出世,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乘成果、罗汉果位。然后,在超越诸有、体证诸有空性的基础上,再一次完成了对诸有空性的超越,在智慧上,进入“空有不染”的妙境;在功用上,达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发出大慈大悲的关爱,这就是所谓入世,亦即我们常说的菩萨道。所以我们应该把布施真正放在菩萨道高度来看待,才不失布施本意。只有这样,即使是初修的信众,甚至刚发心向佛的一般群众行布施,他们也能始终明了布施具有的福慧全部功德,在修行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怎样信佛教?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四大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扩展资料

“四大皆空”是指世间的森罗万象,无论有情、无情,动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如人的毛发齿爪、皮骨筋肉、脑髓等属于地大。“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如人的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便尿等属于水大。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如人的体温暖气等属于火大。“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属于风大。

譬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分,温暖如“火”的阳光,以及流动的微“风”,倘缺少一大,便无法开花结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调,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离死亡不远了。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皆空”,意指万物由众缘所生,若缺少因缘和合,则不生万物。四大皆空,不仅在众缘离散时才说空,当人健康的时候,花正开放的时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要说“有”,就是如实的“空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大皆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六根清净

通俗的佛教书籍,入门的,介绍几个

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来信佛,要来求解脱。所以,应以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为我们信佛的根本,做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立了两***门,一是弥陀净土,一是药师净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个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众生通过忆佛、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世界的佛。根据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解除众生的苦恼,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建设成像药师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样。

我们要想求得身心净化,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就要修药师法门。通过修福修慧、净化心灵,我们在现身当世之中,就能得到一个平安幸福、光明洒脱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们修药师法门,同样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药师法门的同时也可以修弥陀净土,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资粮,都回向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方面是要我们心心念念忆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们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二)信法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僧。当然,如果没有佛的亲证,没有佛的宣说,法虽然存在,但却没有人能宣说出来。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规律,法是我们能够亲证的一种客观存在。法表现在本体方面,它是我们亲证的一种境界;表现为语言文字,那就是经典,一切的经典表现为思维方式,那就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些都是法的内容。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信的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有四摄法、六度法,乃至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既包括亲证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亲证的境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路走对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够得到实证。

信法,我们首先就要珍视法,尊重法,使记载着法的经典不散失,不被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层,不后继无人。

(三)信僧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是指十方贤圣僧。指证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虽然我们知道信仰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在末法时期,这样的贤僧圣僧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多数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就可以皈依。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皈依清净福田僧。没有清净福田僧主持、弘扬佛法,我们同样不可能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发出离心。

我们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佛,就是三宝***。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者,都是世间非常稀有难得的无上之宝。得到了这个无上之宝,就能够解除我们身心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深处的贫困,从而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富足起来。这种生命的富足,比起钱财的富有更为重要。因为钱财的富有是有形的,它总是有***的,暂时得到了,很快又会失去。而佛、法、僧这种能使我们生命富足起来的法宝,一旦我们得到了以后,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它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间任何有形的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是宝。

佛、法、僧三宝,就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等等病,所以我们要吃药,吃法药;以僧为友,清净福田僧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道友、我们的善友,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要以僧为友。我们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师父。然而,我们不仅仅只是皈依了一个他师父,把他做为唯一的皈依处,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净福田僧。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信因果,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我们的信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坚定,是正信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正见还是邪见,就是以信不信因果为准绳。

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联系。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终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作得了主。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寺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

我是初学者,读哪种经书好?

《了凡四训》《认识佛教》《三世因果文》《戒杀放生现报录》《觉海慈航》《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正信的佛教》

般若文海 点击基础佛理

其他书籍可在网上查询,寺院流通处亦有、

推荐三部大型佛教纪录片 请看链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

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

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也无

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龙震敬译:「***菩萨说,当修行深入到以大智慧到达彼岸时,就能使

用自己心中的大智慧,来照亮自心,使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蒙蔽本

性的尘垢变空,回复本性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如此,万有皆空,

即可度过一切因自身无明而产生的无谓烦恼和苦难。」

深入注解:『观自在菩萨里的「自在」也表智慧,而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者

称菩萨,像佛一样于法自在。「***」就是表示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

苦。所以,***菩萨就是代表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的意思。

「行」是修行,是历事练心,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逆境当中去

历练,练什么呢?平常凡夫心是不清净的,是不平等的,佛菩萨是真正觉

悟的人,所以在一切顺、逆境当中,去修清净心,去修平等心,这个叫做

修行。

「照见」是功夫,是智慧的应用,是修行的枢纽。而五蕴就是万有。佛将

宇宙人生一切法,归纳成这五大类,就称为「五蕴」。「五蕴」可以分:

色、心两种,「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像我们的身体是物质,所有

一切物质都用这一个「色」来代表。那么凡是属于心理、精神方面的,都

用一个「心」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心」里面就分为四类:受、想、行

、识。「受」是前五识,「想」是意识,「行」是第七识,「识」就是第

八阿赖耶识。我们先来看这个色法 — 物质。物质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五蕴皆空」,因为「色」是众微聚集的,这个「聚」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

缘生法。缘聚它就现行,就现一个相状,缘散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那

么由此可知,相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

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都是说明了五蕴的真相,也就是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

龙震敬译:「我们人的自性是永恒不灭的。色是由真空所演变出来的,但

是它却和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空即是隐于色,色即是现于空。妙有真空

乃色的根本,色之空,叫真空。

佛告诉我们:基本的物质有四种特性,叫「四大」。「四大」用「地、水

、火、风」来表示。「地」是代表它是一个物质,即使这个物质很小,小

到我们肉眼不能看见,要用放大镜放上几千倍、几万倍,才能看到它。「

火」是代表温度,「水」是代表湿度。「风」代表不稳定,变化的。所以

地、水、火、风是代表地球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也是佛家常讲「四大皆

空」里,四大的意义。

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

象,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

法空是中道第一空,绝不是空。所以在本经中,「五蕴皆空」是主题,「

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注解。

第一句,「色不异空」就是从***入空。第二句「空不异色」就是从空出***

。「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讲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是依

本体变现出来的。所以,「体」既然不可得,「相」当然也不可得。「体

」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震敬译:「舍利子,比喻为自我的心性,这里说的是心的本质。法,这

里说的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术的法,而是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也就

就是指五蕴。前面已经说过: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的关系是永远

互相转换的关系。当然,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星球

的生灭,恐怕得以若干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不可

能看见这个转换的全部过程,但是可以推理出来。从这个观点来看,不但

宇宙真空无生无灭,万物也无生无灭,只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存在着。所以,万物同体,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宇宙大自然。既然如此,也

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物转换为真空时,真空并没有增加,真空转换

为物时,真空也没有减少甚么。就像人的生育一样,母生九子,母体并没

有少了甚么。一个子女没生,母体也没有多出甚么,其道理是一样的。也

好像物理学的能(Energy)一样,也是无生无灭的,能量不灭,只是由一

种能转换为另一种能而已。」

深入注解:『这段***是显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

五蕴、六入、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十八界(从眼界至无意识界)。

首先,我们解释一切法共同都有意义在,那就是不生不灭。生灭是一个现

象,它不是事实。生本来没有,现在忽然有,我们称这个现象「生」。「

灭」则是这个现象消失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相的现前和消失,在我们

观念中就认为这是生灭。凡事通过细微、深入的去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

事实的真相,真相是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开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

。生灭不过是缘聚缘散的幻相而已,而缘却是没有生灭。

我们举一个例子上来说明上面这段话。例如,大小朋友玩堆积木,这个积

木就是缘,我们用它来堆成一栋房子,于是这个房屋的相就现前了,缘聚

它就现前了。如果将这堆积木推倒呢?那缘散了,这个房屋的相也就没有

了。如果您是聪明伶俐的人,一看到这类现象就觉悟了,原来「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相觉有,不是真有,相觉灭,不是真灭,为什么有,不是

真有呢?因为它本来没有,现在缘聚,它还没有!换一句话说,它原来就

不生嘛!缘散了之后,当然它也不灭。确确实实一切万法没有生灭相。现

代科学发达,科学家的观察确实要来得精细。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

我们物质不灭、能量不灭,这个看法跟佛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

接近。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凡夫所见到一切法有生有灭,完全是执着在幻

相上,执着在***相上。对于这个相怎么形成的?这些道理,过程完全疏忽

了,于是乎堕落到生死轮回。佛为我们说出这一个真相,告诉我们一切法 是不生不灭的,这正是从根本上医治我们执着有相的毛病。

第二句讲的是「不垢不净」。佛法里面将障碍叫「业障」,染者称之为「

垢」;断除障碍,离开一切污染回复到清净,就叫「净」。垢跟净是一体

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四谛(苦、集、灭、道)的因缘。苦、集是世间因

果;灭、道则是出世间的因果,凡夫流转三界六道轮回,这叫作「垢」。

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轮回,我们称他作「净」。由此可以知道:这一

句话是佛对于执着性空,厌离幻相而说的。因为执着空,厌离有啊!于是

乎就产生一种叫「变异生死」。

最后的「不增不减」,「增」是增长,「减」呢?是减少,这是对于大乘

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里面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我们修

道愈见增长,我们烦恼就轻了,就减少了。权教菩萨们对于这个现象很在

乎、很认真、很执着。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也不是真实的,也是

虚妄,不实在。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烦恼增长了,菩提减少

了,这话好懂,但为什么会不增不减呢?因为我们讲增减,是从相上说的

,佛告诉我们不增不减,是从自性上说的。自性是什么呢?自性是空相。

所以,从自性上来说,就没有增减,没有垢净,没有生灭;从相上去看,

那一切诸法就会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龙震敬译:「这里说的空,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至清至净,

如如不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才称其为妙觉,色受想行

识,心动则生,心空自灭。所以称其为幻,所以说真心之中,无受想行识

人受五行,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分分秒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来

源是心。心若不动,心不外驰,眼耳鼻舌身意就不起作用,眼不见色,耳

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触身无知觉,意不生念,虽有若无。眼、

耳、鼻、舌、身、意」又称「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机构,是心应万物

不同的器官。心通过六根觉察,判断万事万物,哪一根失灵,心就失去了

哪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哪一根,哪一根就起作用。同时用,同时起作用

,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无事可做了,就等于没有了。而色、声、香、味

、触、法对应六根而言,称为「六尘」。六根既不起作用,那六尘又从何

而起?所以,在真心之中应无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

无身界和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六根以眼为首,以意为总,以心为源。心

动眼界生,心动意念立,心不动则***可立。眼见心不烦,声乱心不恼,

心平气则和,自性无烦恼。自心本清静,一了百自了,明心见了性,万事

都能了。表面寻常人,心中觉悟高,不离诸是非,不逃诸烦恼。本来就没

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深入注解:『六祖***在开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何期自性,

本来清净」。这一句话,说出了自性的原来面貌。又说:「本来无一物」

,这个无一物,就是无五蕴、无十二处(即六根+六尘)、无十八界(从

眼至无意识界),乃至于「无智亦无得」,本来无一物啊!这个话的意思

,说明自性的本体,它是清净的,是无为的,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就

是这个,一切凡夫所迷的也是这个,这就是所谓执迷不悟啊!离开自性,

一切法俱不可得。

说到这个相,是有的,自性是没有。自性中既然没有,而相有也就不是真

的。这一点正是《心经》关键所在,我们就以这一句来作一个说明。「空

中无色」,「色」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有没有呢?在我们的感

官中,它是存在的,所以它有!但佛告诉我们:这个有是***的,是幻有。

因此经典当中也常常叫作:「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

如果真的有,它必然就会有所妨碍,色与空就有妨碍。《楞严经》里比喻 得很有趣,我们只要细细去观察,细细的去思维、去体会,就不难得到它

的真相。如果它真的有,理与事就有妨碍,事与事更有妨碍。《华严经》

里面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有障碍呢?那就是空

中无色,色相是幻像,而不是实在的。像我们看电视、看**,银幕里面

所现的这个相,都是幻相,《金刚经》上比作「梦幻泡影」,我们今天用

电视、**的画面来作比喻,使我们更容易体会相是虚妄的。

自性呢?自性就好像电视、**的萤幕。萤幕是空的,原本什么都没有,

虽然显色,现种种相,但它并没有染着,将它关闭就没有了。即使是在显

色的时候,它也没有生灭、没有染净、没有增减,从这样的生活实例来体

会,您会较易理解。因为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化而不实在的,如果我们

将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在佛法里面就叫作「开悟」

。将事实真相看清楚了之后,那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心就清净,不

再有:妄想、执着、不舍、得失了;而心一离开所有虚妄的妄想、执着,

而回复到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就有的,这个时候回复,就称为:「圆

满菩提,归无所得」。

因为自性是原有的,并不是新得来的。佛在前面说的这个三句话,这个时

候才完全证明是正确的事实真相。这样的个观念,我们现代人称之为:「

宇宙观」、「人生观」。我们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现前,《大藏

经》里面所说的「佛知佛见」和《华严经》上所说的「入佛知见」。佛知

佛见就是完全觉悟的知见,对于一切诸法没有一丝毫的迷惑。念佛人能明

白这个道理,能入这个知见,就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所以,不

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体相作用,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这个人就叫作「菩萨」。如果起一念,这一念起来了,那就叫

「凡夫」。这一念就是不觉,那一念就是无明。

那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一定要知道:诸佛如来,果地上所

证得的境界,我们根性锐利可以理解,可以体会,但是不容易证得。如

果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虽然您体会,理解了,你的烦恼、习气还没有完全

断除;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是人

事环境,也就是本经里面讲的五薀、十二处、十八界),您还会起心动念

,您还是会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您必定依旧要堕落到生死轮回,在这

一生、这一世,就不能成就。不但我们凡夫如是,就是连法身大士,大菩

萨们也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发愿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真实、究竟、圆满、大智的选择。我们怎么能

够轻视净土?怎么能够说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龙震敬译:「无明,是指执迷不悟的人。无无明,就是指甚么都明了、知

万理、通万化,自心圆明的大觉悟者。也无无明尽,是一尘不染、万法皆

空,明心见性的大觉悟者。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是说自心的光辉和

真空母体合而为一,已达无生无灭,无老无死的涅盘境界。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

苦、五蕴盛苦。集,就是众苦在心,心中全是苦。灭,是跳出烦恼,诸苦

全无。道,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灭道,就是已达明心,无苦无乐的

境界。苦乐乃是境,并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动,无苦也无乐。到此地步,

已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故无苦集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