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尺而直寻,枉尺而直寻者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24 0
  1. 《滕文公下》原文
  2. 比喻很委屈很伤心的词语
  3.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处处?含义?
  4. 形容述说委屈成语
  5. 寻五行属什么属性
  6. 《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孟子食志食功?
  7. 有关于孟子的经典故事?

寻的组词如下:

窥寻、退寻、搜寻、百寻、按寻、上寻、熟寻、谁寻、思寻、相寻、寻逐、寻幽、推寻、详寻、研寻、蹑寻、栖寻、侵寻、切寻、寻胜、寻景、寻猜、寻理、寻诗、寻机、寻索、寻访、寻问、寻芳、寻玩。

寻觅、寻案、寻衅、寻戴、寻环、抓寻、追寻、阻寻、一寻、找寻、斟寻、寻非、寻俗、寻情、寻戈、寻人、寻味、寻履、寻取、寻讨、寻求、寻摸、寻短、寻声、寻尺、寻蹑、寻思、寻仇。

枉尺而直寻,枉尺而直寻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含义

寻(拼音:x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康熙字典

《唐韵》徐林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心切,并音浔。《说文》:绎理也,本作?,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

又寸,分理之也。彡声。《增韵》:求也。《前汉·黄霸传》:语次寻绎。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礼·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孟子》: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又侵寻,犹浸*也。《前汉·武帝纪》:巡郡县,侵寻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传·哀十二年》:吴使人请寻盟。子贡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注:寻,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热。与燖义同。

又长也。扬子《方言》:自关以西,秦晋梁益闲,凡物长谓之寻。

《滕文公下》原文

寻五行:火。

寻?

拼音: [xún]

释义:?

1.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

2.姓。

3.找。

寻(拼音:x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

《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寸部徐林切(xún)。

,绎。

①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此与?。

②同意。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注释

①绎:抽出丝的头绪。

②?(níng):治理。?

说文解字注

绎理也。

段注:谓抽绎而治之。凡治乱,必得其绪而後设法治之。引伸之义为长。《方言》曰:寻,长也。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古文礼***寻为燅。有司彻乃燅屍俎注:燅,温也。

古文燅皆作寻,记或作寻。《春秋传》: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案《左传》服注:寻之言重也,温也。《论语》何注:温,寻也。互相发明。俗本礼注作燖,误。

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也。彡声。

段注:徐林切。七部。

此与?同意。

段注:说见?下。

度人之两臂为?,八尺也。

段注:此别一义,亦因从寸及之。《考工记》曰:浍广二寻。?

广韵

徐林切,平侵邪 ‖寻声侵3部(xún)

寻,长也。又寻常,六尺曰寻,倍寻曰常。《山海经》曰:“寻木,长千里,生河边。”又姓,晋有寻曾字子贡。徐林切。十六。

校释六,当作”八”,《说文·寸部》:“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寻·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9

古文:?。

《唐韵》徐林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心切,并音浔。《说文》:绎理也,本作?,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

又寸,分理之也。彡声。《增韵》:求也。《前汉·黄霸传》:语次寻绎。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礼·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孟子》: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又仍也,继也。《左传·昭元年》: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古语:毫末不扎,将寻斧柯。

又俄也。晋羊祜《让开府表》:以身误陛下辱高位,倾覆亦寻而至。

又用也。《左传·僖五年》:将寻师焉。注:寻,用也。

又侵寻,犹浸*也。《前汉·武帝纪》:巡郡县,侵寻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传·哀十二年》:吴使人请寻盟。子贡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注:寻,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热。与燖义同。

又长也。扬子《方言》:自关以西,秦晋梁益闲,凡物长谓之寻。

又俗谓庸常为寻常。

又姓。晋寻会,唐刘黑闼将寻相。

《韵会》:毛氏曰:从口。俗从几作?,非。?。

比喻很委屈很伤心的词语

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处处?含义?

抱屈含冤:抱屈:受委屈。形容人遭受冤屈。

负屈衔冤:衔:用嘴含,这里指心里怀着。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含屈而死:含着委屈而死去。

号天叫屈:号:大声哭叫。大哭大喊地说自己受了冤枉和委屈。

屈己存道:比喻委屈自己,保存道义。

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屈尊就卑: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

使心憋气:使: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

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委曲成全:指使自己受委屈,来成全别人。亦作“委曲周全”。

窝窝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

衔冤负屈:衔:含在嘴里,负:遭受;比喻心怀冤枉,身受委屈。

小屈大申:犹言先稍受委屈而后大有作为。

小屈大伸:屈:委屈。伸:展开,发挥出来。先能够受点委屈,而后会大有作为的。

冤天屈地:形容非常冤枉委屈

形容述说委屈成语

出处: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含义:有志气的人不害怕自己的尸体被弃置小沟,勇敢的人不害怕自己的头颅被人砍掉。赞扬军人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原文选段: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释义: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 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 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

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

不忘:不忘本来是常常想到的意思,虽然常常想到自己“在沟 壑”和“丧其元”的结局,但并不因此而贪生怕死。所以,这里的“不忘”也 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怕”。元:首,脑袋。

扩展资料

《滕文公下》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滕文公下》创作于前372年-前289年,隶属于先秦散文。作品通过孟子和其他人交谈的语录来讲明道理,形象生动。

作者成就:

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学意义。

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

寻五行属什么属性

抱屈含冤:抱屈:受委屈。形容人遭受冤屈。

负屈衔冤:衔:用嘴含,这里指心里怀着。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含屈而死:含着委屈而死去。

号天叫屈:号:大声哭叫。大哭大喊地说自己受了冤枉和委屈。

屈己存道:比喻委屈自己,保存道义。

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屈尊就卑: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

使心憋气:使: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

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委曲成全:指使自己受委屈,来成全别人。亦作“委曲周全”。

窝窝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

衔冤负屈:衔:含在嘴里,负:遭受;比喻心怀冤枉,身受委屈。

小屈大申:犹言先稍受委屈而后大有作为。

小屈大伸:屈:委屈。伸:展开,发挥出来。先能够受点委屈,而后会大有作为的。

冤天屈地:形容非常冤枉委屈

《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孟子食志食功?

寻五行属火:属性

寻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寅集上寸字部 寻;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293第33

〔古文〕?唐韵徐林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心切,?音浔。说文绎理也,本作?,从,从又寸。,乱也。又寸,分理之也。彡声。增韵求也。前汉·黄霸传语次寻绎。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礼·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孟子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又仍也,继也。左传·昭元年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古语毫末不扎,将寻斧柯。 又俄也。晋羊祜让开府表以身误陛下辱高位,倾覆亦寻而至。 又用也。左传·僖五年将寻师焉。注寻,用也。 又侵寻,犹浸*也。前汉·武帝纪巡郡县,侵寻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传·哀十二年吴使人请寻盟。子贡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注寻,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热。与燖义同。 又长也。扬子·方言自关以西,秦晋梁益闲,凡物长谓之寻。 又俗谓庸常为寻常。 又姓。晋寻会,唐刘黑闼将寻相。 韵会毛氏曰:从口。俗从几作?,非。?。

有关于孟子的经典故事?

孟子·滕文公下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 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 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劈奚乘,终 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 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 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 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被,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译文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 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 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 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 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 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 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 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 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 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 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奚 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 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 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 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 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 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 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 “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 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 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 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做大丈夫!”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 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 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译文

孟子说:“男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他找一个好的妻室, 女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好找一个好的婆家。父母这样的 心情,***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绍,就 自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甚至**过壁支私会,那就要受到父母 和社会上其他的人鄙视。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 不过厌恶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与 男女之间钻洞扒缝的行为是一样的”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 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子路:‘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译文

公孙王问道:“不主动去拜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 段干木跳墙躲避魏文侯,泄柳闭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都做得过 分了。迫不得已时,见还是应该见的。从前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 他,又厌恶别人说他不懂礼仪。大夫如果对士人有所赏赐,士人 没有在家亲自接受的话,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谢。于是,阳货便趁 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只蒸乳猪。孔子也打听到阳货 不在家时,前去拜谢。当时,要是阳货真心诚意地先去看孔子,孔 子难道不去拜见他吗?曾子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 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 啊!’子路说:‘分明不愿意和那人谈话,却要勉强去谈,脸上还 做出羞惭的样子,这种人不是我所能够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 子是怎样修养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 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 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 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 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放陵,三日不食,耳 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 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孽焉。虽然,仲子 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 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 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路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屡,妻辟垆,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 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 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恶用是轻轻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 ‘是轻轻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 室则弗居,以及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 而后充其操者也。”

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 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 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 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 他么能叫做廉洁?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 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 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筑的呢?还是像盗跖那 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 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路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 的。”

匡章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 用这些去交换其它生活用品。”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 禄便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去 吃,认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 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给 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 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 来,看见后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 跑出门去,‘哇’地一声便呕吐了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 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 的操守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 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 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 悌,守先王之道,以待(7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 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 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 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漫,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译文

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百个,从这个 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是太过分了吗?”

孟子说:“如果不正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能够接受;如果正 当,就是像舜那样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你说得过分 吗?”

彭更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读书人不劳动而 白吃饭,是不对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有无,交换各行各业的产品,用多余 的来补充不足的,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人吃,妇女有多余 的布没人穿。你如果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 人研究学问,其动机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以他们的动机来看问题呢?只要他们对你 有或绩,应该给他们吃的,那就给他们吃的罢了。况且,你是论 动机给他们吃的呢?还是论功绩给他们吃的呢?”

彭更说:“论动机。”

孟子说:“比如这里有一个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墙壁 上乱画,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论动机,而是论功绩的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 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 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戴不胜说:“找 齐国人来教他好。”

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 观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 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 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样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么样呢?”

食志乎?食功乎?”

译 孟子说:“你何必讨论他们的动机呢?他们为你做事,可以给饭吃才给他们饭吃。再讲,你是根据动机给饭吃呢?还是根据他们所做的事给饭吃呢?”

孟子与***多次谈士的进退,突出强调士君子的人格尊严。他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世间所公认的尊贵有三种,一是爵位,二是年寿,三是德行;朝廷以爵为尊,乡里社区以寿为尊,而治国为政则以德行为重,不可“得其一而慢其二”,有了爵位之尊就轻慢其他二者。由此他提出“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另外,对士君子来说,则是“非其招不往”。君主的召唤如果不合于礼,就不接受。齐景公曾用违礼的方式召唤管理猎场的小吏,小吏不至,孔子赞扬了小吏。孟子反对“枉尺而直寻”。有人主张,不妨在原则问题上做一些让步,取得官位后可以做出更大的功绩。孟子严厉地批评了这种主张。“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来源:青春期健康